阅读文章

文字应改革,语言要创新——评楷体应更新,不可“罗马化”(一)

[日期:2013-09-25] 来源:评作  作者:曲振兴 [字体: ]

   发表在人民网E政广场上的《楷体应更新,不可“罗马化”》(建议第35290号,作者:dsup960),笔者阅后具有不同意见,现以评议的方式与之切磋交流,欢迎予以关注。
    原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有的客观的发展规律,人应该做和能够做成的事,就是遵循它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使其自然成功。否则,随意乱干,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招致巨大损失。
    评:世界上一切事物,各有其不同的发展规律,人应当做和能够做成的事,一是要遵循它的客观规律,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和驾驭规律,从而因势利导,争取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或许要经过无数次实验,不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摸到事物的规律性;否则随意盲干,又不总结,会走更多弯路。
    议:做事情最好主观符合客观,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事在人为,期待“自然成功”是不成的;要将“勇于实践”与“随意盲干”区别开来;失败是成功之母,惧怕失败,也会一事无成。
  原文:例如,茄子在长棵时期,中午时候,阳光很强烈,这时,茄子的叶子,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叶子的蒸发水分的速度,往往超过根系吸收水分的速度,叶子就缺水了。这时,叶柄会因缺水而变软,擎不起叶子来了。于是叶子就耷拉下来了;叶子耷拉下来,叶面朝向太阳的面积就减少了,接受阳光的叶子的面积减少了,水分蒸发的速度就慢了,根系吸收的水分速度就跟上叶子蒸发水分的速度了,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了。这样就实现了自动调节。如果一看到茄子的叶子耷拉了,就赶紧把阳光遮了,或者用小棍把叶子支起来,或者立即浇水。这些做法,全是违背茄子生长规律的做法,虽然费劲不少,却都是损害茄子的蠢招。
这时,懂得茄子生长规律的菜农,采取的正确办法,就是对茄子什么也不做。这种什么也不做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做了。因为这种做法,就促使茄子赶快生长根系,加快根系向四周和深处里扎,从而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营养,茄子就会长得更快更好。
  评:不仅茄子,任何生物、植物都其生长规律。因此要认识不同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宜用某一种规律到处乱套,例如用“茄子规律”去干预其他事物。生搬硬套的结果可能把真理变成谬误——茄子活了,别的死了。
  议:做事情一是要认识其客观发展规律,二是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的采取某一种方式方法,无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事物发展规律。
  原文:如此例一样,汉字自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按它的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地进行“汉字罗马化”的改革,不但永远“改革”不成,反而导致了汉字、汉语的退化变质,危害了汉语、汉字。 
    评:汉字是人的发明创造,是可以掌控的。如果将茄子生长规律套在语言文字上,却是驴唇不对马嘴。用“茄子规律”来说明“汉字罗马化”的改革,不但“永远改革不成”,反而导致了汉字、汉语的退化变质,危害了汉语、汉字,不过是主观臆断,危言耸听,不符合实际情况。
   议:“汉字罗马化”或曰“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的提出,是基于某种客观实在,是将汉字与西方文字相比较而来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有鉴别才有发展。这件事情虽然经历了漫长(其实也就百十来年)的实验过程,但并不等于失败,而且有一定进展,因此不能说“永远改革不成”。事在人为,水到渠成。
  原文:为什么这么说?且看下面的分析: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爱国学者,提出了“科学救国”的路线。但是,汉字楷体字很难学习,很不适合普及民众,导致中国的文盲率达到99%以上,严重地阻碍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成了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一些爱国者,就企图改革汉字楷体系统,来克服汉字难学的问题。
  评:当时汉字存在大量繁体字和异体字,不甚规范,杂乱无章,加之中国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影响文化知识普及和科学进步。有识之士提出“科学救国”,并从具体文字入手来改革教育,也算一个出路,是值得肯定的。
  议:当时“科学救国”的提出,是针对国虚民弱,科技落后,被动挨打提出来的,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有一定针对性的,因此并不为错;当然与后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国家政权,就是两码事了。目前“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实施,正是当年“科学救国”的延伸和发展。
  原文:中国的一些所谓的“学者”和“权威”们,迷信西方先进国家,认为这些先进的国家,一切都是先进的,文字自然也是先进的。他们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没有深入研究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客观关系和语言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就盲目地相信西方人编造的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学”,仅仅以个别的表面的现象为依据,就片面地错误地认为的罗马拼音字母文字比方块汉字先进、易学。于是企图把方块汉字楷体,改变成由罗马字母组成的线性“拼音字母文字”,简称“汉字罗马化”或叫“汉字拉丁化”。
  评:一些先驱认识到中国落后,提出向西方学习,并非“迷信”,而是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何以为错?自己落后,又不承认人家先进,不虚心向人家学习,固步自封,那才叫“迷信”。相比之下,西方文字比汉字好认好学好记,这也是事实。于是他们提出“汉字罗马化”或叫“汉字拉丁化”(尽管这两个带有“汉字”的定义有待商榷)的主张。今天看来,这项主张不啻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伟大梦想。
  议:当时某些学者和权威,是否深入系统地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是否深入研究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客观关系和语言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今人是怎么知道的?倘若说人家“没有”,证据何在?西方“语言文字学”是否片面错误,你研究过吗?从表面上看,罗马拼音字母文字确有可宜之处,不然就不会成为西方语言文字符号了。说企图把方块汉字楷体,改变成由罗马字母组成的线性“拼音字母文字”,那是没法改的。汉字还是汉字,只不过另起一个能够表示汉语的“拼音字母文字”的炉灶就是了,因此用所谓“改变汉字”的说法来强加于人,不过是凭空捏造。
  原文:但是,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汉字罗马化”是根本行不通的。于是他们就问:为什么中国人能接受“1、2、3”,却不能接受“a、b、c”呢?他们并没有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从汉朝“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与西方使用拼音字母文字的很多国家和民族就有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了,为什么2000多年过去了,双方都互相“移植”了很多东西,但是,为什么汉字和拼音字母文字不能互相“移植”呢?
  评: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汉字罗马化”并非行不通。至少经过国家人大讨论通过的汉语拼音,就是一个例证。汉语拼音不仅可以为汉字注音,而且可以独立应用,在没有汉字的情况下也能表示汉语。尽管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但其声韵结合的文化技术特征,却是汉字所不及的。如果说汉字的声音是人为赋予的,那么汉语拼音的声音,则是组合出来的,因此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也是为什么汉语拼音可以成为汉字编码的一个关键所在。
  议:中国人既然可以接受1、2、3,当然也能够接受a、b、c,只不过接受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有所不同罢了。一个通过数学领域,一个通过文学领域。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中西文化互有移植,但我们的汉字向人家移植得很慢,而人家的字母却向我们移植得很快,说明了什么呢?特别在现代计算机领域,a、b、c是居先移植进去的,汉字是后移植进去的,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中西文化有所不同,既各有所长,又互有利弊。谁说汉字和拼音字母文字不能互相“移植”呢?汉语拼音和汉字编码就是互相移植的典范。不经过科学实践,异想天开的事情是没有的。

    (未完待续)




阅读:
录入:ZGXP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汉字的传承与传播!

下一篇:彰显汉字文化威力!
相关文章       中国新拼  科学论战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