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不要将“汉语拼音”和“电脑输入”当成解决“汉字危机”的替罪羊——驳“汉字危机论”之一

[日期:2013-09-06] 来源:原作  作者:曲振兴 [字体: ]

原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只有凭借特色鲜明的文明,丰富人类世界的智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才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格。丢弃了汉字文化,中国人是什么?还有资格称世界文明的老大?什么都不是,跟屁虫而已。

批驳:此言差矣!汉字和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走上世界,才称得上是世界的。否则闭关锁国,自恃清高,自称“老大”,无所谓“丰富人类世界的智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一方面要坚持汉字和汉语文化的学习和应用,一方面要向世界文化技术领域进军,才能与世界文明和文化同步。与世界语言文字相融相通,互相转换的行为,并非“跟屁虫”,而是发展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对此做得还相当不够,切不要南辕北辙!

原文:据去年多家报载,原副总理李岚清喜欢刻字,感觉汉字伟大,注意到电脑拼音输入给汉字带来的危机。在细心地看了他的作品展览观众留言之后,担忧有些年轻人写中文不熟练。说“提笔忘字,如果把汉字丢了,我们的文化也就中断了”。窃以为,李岚清先生的忧虑非常深刻。

批驳:国家领导人注意到“电脑拼音输入给汉字带来的危机”,是不是真的带来危机?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为是某位国家领导人说的话,就一哄而起!年轻人写中文不熟练,难道是“电脑拼音输入”的错?那些既不会汉语拼音,又不会电脑输入的人们又如何?所谓“提笔忘字,如果把汉字丢了,我们的文化也就中断了”,似有危机潜伏。但将“汉字危机”往“电脑拼音输入”上赖,这种“因果关系”有无道理值得分析和商榷。

原文:《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社会调查,八成以上的人有提笔忘字,常写错别字的现象,其中54.4%本科学历以上。众多政协委员则直接称之为“汉语应用危机”。作为对上述现象、呼吁的回应,教育部年初下发了在大、中、小学恢复书法课的通知。有反应就是还有知觉,总比麻木不仁,无所作为好得多。但这还远远不够。

批驳:据笔者所知,“提笔忘字”的现象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中国汉字诞生以来,不要说“提笔忘字”,许许多多的人们尚不识字,那时“危机”有多重?媒体调查说,“八成以上的人有提笔忘字,常写错别字的现象,其中54.4%本科学历以上”。这样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我看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测。什么“八成以上”?我说“百分之百”,人人都有提笔忘字的习惯,写错别字的现象,谁敢说没有?如果没有,我们编辑出版那么多工具书是干什么用的?其实这是先期文化教育不足,后期继续学习不够造成的,并非电脑、拼音的错。如果不对症下药,或者对症下错了药,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李代桃僵,得不偿失。

原文: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滥用同音字等,根子不仅仅是书写少。全国政协委员苏澍仕先生就指出,广东的孩子46%以上提笔忘字。中小学生的书写机会少吗?理解不精到,就是书法家,一样会写错字用错字。问题的根子在几十年来汉字认知的扭曲。

批驳:与“54.4%本科学历以上”一样,“广东的孩子46%以上”的数据来之不易,可能也是“提笔忘字”造成的吧?忘了交待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提笔忘字、错别字、滥用同音字等,根子不仅仅是书写少”——开始误导了;“中小学生的书写机会少吗?理解不精到,就是书法家,一样会写错字用错字”——承认如此错厄并非只是小孩子的事;“问题的根子在几十年来汉字认知的扭曲”。作者把这种现象第一归咎于“几十年来”,那就是解放以来了;第二归咎于“汉字认知的扭曲”,那就是认识上的事情了。亲爱的读者,你能认同吗?

原文:明明知道汉字是形象表意文字,可几十年来,没人系统研究,所有中文普及教材中没有任何踪影。汉字认知陷于死记硬背的困境,依赖拼音包办。与其说是学中文,不如说是学拼音。如此严重扭曲的认知,加之电脑输入普遍采用拼音,严重削减汉字的使用空间。学子、社会因此离汉字越来越远,直接引发汉字危机势所必然。

批:既然“几十年来,没人系统研究”,怎么还“明明知道汉字是形象表意文字”?就能明白汉字的来龙去脉了?难道大家先天就会?中文普及教材中满篇都是汉字和汉语,作者却说“没有任何踪影”,是不是有点夸大其辞?“汉字认知陷于死记硬背的困境,依赖拼音包办。与其说是学中文,不如说是学拼音”。古今中外“死记硬背”是学习文化知识的一种方式方法,说明人脑有记忆功能,普天下都用,怎么就往这“几十年来”扯?汉语拼音是辅助学习汉语文化的工具,怎么就“包办”了?难道学了汉语拼音,大家反倒不识字了吗?难道那些对汉语拼音一窍不通的人,反倒成了“汉字精英”了吗?——颠倒黑白,假途来虢!

驳:如此“严重扭曲的认知”,应当加在那些“假拼济识”的人身上才对。据我了解,凡汉语拼音学得好的同学,汉字普遍学得好;汉语拼音学得不好的同学,汉字普遍学得不好——这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

批:“加之电脑输入普遍采用拼音,严重削减汉字的使用空间”。好像电脑输入普遍采用拼音,就与汉字无缘了。你以为电脑输入采用拼音,输出就都是拼音?你如果不是外行,那就是胡扯!电脑输入采用拼音,那叫“全拼输入法”,显像的是汉字,打出来的也是汉字。即使你不会写、不认识的汉字,依靠汉语拼音,也能打出来,怎么就“严重削减汉字的使用空间”了?我看不是削减了,而是增强了,除非你对拼音打字一窍不通!

驳:作者说,“学子、社会因此离汉字越来越远,直接引发汉字危机势所必然”。把这套说法,一股脑强加在“死记硬背”、“拼音包办”、“电脑输入”头上,我看有点“捉替死鬼”、“趁火打劫”、“借刀杀人”的味道。任何一位既懂拼音,又会电脑的同学和同志,都不会盲目认可的罢!

原文:拼音之所以风行,在于以音表意系统较简单。有一套音、符对应的系统。汉字是形象表意文字,自然存在一套形、意对应的系统。把这个系统理清了,汉字比拼音还要简单。就十七个基本形画和360个单字(符)。比汉语415个发音还少。其余不过是它们的上下左右组合。

批:原来如此!作者否定汉语拼音的本意,是推销他自己的东西!“拼音之所以风行,在于以音表意系统较简单。有一套音、符对应的系统”。如果拼音真的“风行”,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恐怕有一批拦路虎,拼音想“风行”也难。“以音表意系统较简单”,其实汉语拼音是以音表声,打的是拼音,输的是汉字——同音字;汉语拼音既无形,又无意,不过是反映了汉语和汉字的声音而已。而在电脑中这种声音不加语音合成软件,一般是打不出来的,所以“全拼”也不过是“哑巴”输入法之一,说其为“音、符对应的系统”还真有点高攀了。

驳:作者说,“汉字是形象表意文字,自然存在一套形、意对应的系统”。笔者认为,汉字不仅形象表意,而且形、声表意,是“音、形、义”三结合的产物。所谓“形、意对应的系统”,并非“自然存在”,那是由人来编制的。我看这个系统你永远也理不清,因为比拼音复杂得多。汉语拼音也就26个拉丁字母外加5个声调符号就够了,而你有“17个基本形画和360个单字(符)”。是26个拉丁字母加5个声调符号相互组合简单,还是17个基本形画加360个字符“上下左右组合”起来简单?即使大家经常“提笔忘字”,这不会忘了这道数学题!无论你的东西是否“比汉语415个发音还少”,那也无法证明比汉语拼音先进还是落后!

原文:据说,越南废止汉字之后,以拉丁拼音拼越语为文字。全国基本扫盲只用三个多月,可谓高效。据专家研究,只要认知8001000个常用汉字,就可以基本扫盲。如果用汉字象形涵义系统解读,举一反三,一个月可轻松认知十七形画和360个单字(符),再掌握在阅读中根据象形涵义解读生字的方法,举一反三,两个月认知600多个常用字有何难?

批驳:不仅你的“据说”有点离谱,而且你的“专家研究”更离谱。要“基本扫盲”,只要认知800-1000个汉字,那还不是“提笔忘字”,错别字连篇?“如果用汉字象形涵义系统解读,举一反三,一个月可轻松认知十七形画和360个单字(符)”。如果你那个“系统”排列有序,我看用不着一个月,一天就够了;但是否提笔就忘,可还真难说。“再掌握在阅读中根据象形涵义解读生字的方法,举一反三,两个月认知600多个常用字有何难?”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如此结构复杂的形体字,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可谓神奇加神速!但有谁能够相信呢?不妨拿出来试试!

原文:回归象形表意的根本认知汉字,可以打破死记硬背的困境,变机械记忆为形象理解记忆,使之成为大众常识,从源头上减少提笔忘字、错别字、滥用同音字的机率。当务之急的头件事,就是马上实行汉字象形涵义系统解读知识的传承、应用,使之成为大众常识,使中文教学回归根本本质。从源头上化解危机

批驳:汉字的学习和应用,并非像作者想象的那样简单,有什么神奇妙法一学就会。如果你确证自己的东西好学好用,大家决不会排斥。问题是不要因此而否定汉语拼音和电脑输入。难道你的东西不用上电脑吗?上了电脑还不是让人家“提笔忘字”?众多汉字输入法,包括你的“汉字象形涵义系统”,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只要有助于汉语、汉字的学习与应用,就是好东西。但将你的东西自诩为“本质”和“源头”,却有点言过其实。须知,汉字是“音、形、义”三结合的,丢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那都是不完善的。而“提笔忘字”,可能忘的是“形”,也可能忘的是“音”,还可能忘的是“义”。无论是得义忘形,还是得形忘义,都需要加强训练。广大学子们,为了避免“汉字危机”,还是脚踏实地多学、多练吧!

原文:二是教育部文件只管学校,难以影响社会。电脑信息时代,要大多数人经常手书,恐怕不现实。扩大汉字应用空间的唯一办法,就是顺应时势,开发傻瓜式汉字形画电脑输入软件。并从小学开始就推广普及应用。拼音输入之所以简便,就是以26个字母为输入基件。汉字输入也可以17个形画为基件,只不过多个上下排列。以现有汉字笔画输入技术,加一两个设定应不难解决。在下就有经人工测试成熟的方案,输入之简便快捷不下于拼音。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这是当务之急之二。做好了这两件事,汉字文化方可长远无忧。

批驳:现有汉字输入技术,已是种类繁多。有以音为主的“全拼”、“双拼”、“简拼”、“微拼”;有以形为主的“五笔”、“四笔”’、“三笔”、“两笔”、“一笔”;有音形结合的“普通”、“智能”、“万能”……作者不妨再来一个“傻瓜”。但如果作者仅以17个形画为基件来“上下排列”,那与“五笔字型”也就如出一炉,并无多少新意,充其量不过也就是个“跟屁虫”,难以自称老大。可见作者岂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则是枉费心机,白费力气,因为人家已经有了。却还说“这是当务之急之二”,不免有点自不量力!

我们期待“音、形、义”三结合的汉字和汉语教学系统、输入输出方法问世,这才是当务之急!

原文:有人漫不经心,不以为然,高喊,“淡定,汉字不会亡”。不知底气从何来?一外有邻国越南、朝鲜半岛废止汉字的先例,二内也有废止汉字的相应呼声;三还有扭曲认知直接引发的应用危机,被多数人认为难记难学;四最要命的是,还有一般人认为简单的替代方案。万事齐备,只需一纸行政命令的事。

批驳:不知有谁漫不经心,对“汉字危机”采取如此不负责任的态度?任何事物从生成到发展到灭亡,都有其客观规律。汉语、汉字也不例外。但我们确实要增强信心,那就是“淡定,汉字不会亡”,不会听到“汉字危机论”就惊慌失措。一是邻国越南、朝鲜半岛废止汉字,多半是感情用事,人家自有可使用的文字,不必大惊小怪;二是在中国似曾现过“废止汉字”的呼声,那是蜀犬吠日,权当耳旁风;三是汉字难记难学,确有其事,然“扭曲认知”,实为张冠李戴,切莫上当;四是“替代方案”,哪一个最好,从理论到实践,都要行得通,一样不能少。上述这些,各有各的解决办法,还真不是“一纸行政命令的事”。

原文:世界发展至今,多少曾经辉煌的文明烟消云散,四大古文明只余中国一家。是世界硕果仅存的唯物形态、形象表意文字的文化,单只孤影。汉字文化真的千钧系于一发,命悬一线。居安思危,更何况汉字文化的处境如此令人忧心不安,是中国人怎么能淡定?汉字文化既简单又有无可比拟的丰富蕴涵,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明遗产,怎么珍惜都不为过。可惜她的根基和灵魂,象形涵义至今被抛离传承应试的范畴。没有利益驱动,许多人,包括一些搞教育的都对她不屑一顾。

“批驳”:这一篇感叹,笔者还来“批驳”似有不妥。作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大家群起而响应才对!中国汉字弥尊珍贵,第一不要亵渎,第二不要丢失,第三不要忘记。尽管“汉字文化真的千钧系于一发,命悬一线”,笔者不大认同,却也要居安思危,关心其所处之境,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不能“淡定”的事情。“汉字文化既简单又有无可比拟的丰富蕴涵,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明遗产,怎么珍惜都不为过”——的确如此,尽管“简单”和“复杂”是相对的,一言难尽。“可惜她的根基和灵魂,象形涵义至今被抛离传承应试的范畴。没有利益驱动,许多人,包括一些搞教育的都对她不屑一顾”——值得推敲,特别是那些搞教育的应当引以为戒!

原文:所幸,以专业敏感,特级语文教师庄丽和深圳教科院专家评审团慧眼识珠,通过严格的申报、评审程序,将《汉字象形涵义系统解读及书写速成》审定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之一。为汉字象形涵义系统解读的推广普及打开了绿色通道。

虽尚未正式开课,私底下接触过的援非青年志愿者,一些大、中学生,研究生,一线教师等,反应热烈。认为这是理解汉字文化、国学经典的根基和灵魂,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钥匙。希望大家凭良知,有声出声,有力出力,呼吁政府做好两件事,拉汉字文化一把!借助一句名言,“我们的事业不显赫,但我们的事业将永存。”

“批驳”:好!笔者向作者表示祝贺!虚心学习!遗憾的是作者在推出“汉字危机论”的同时,却将汉语拼音和电脑输入当成“替罪羊”,实在有失偏颇。为此笔者在表示祝贺与学习之际,为汉语拼音和电脑输入打个抱不平,希望切不要将化解“汉字危机”的事情走偏了。当然也决不是说,汉语拼音和电脑输入一点问题都没有,其实改进和完善都是必要的。希望有关部门和人员不要被“汉字危机论”的消极言论所误导,真的来拿汉语拼音和电脑输入开刀问斩,而不是科学有效地解决汉语拼音和电脑输入存在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结论:有鉴于此,笔者发明了“中国新拼”,用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形式来“拉汉字一把”,不仅拉着它在大陆转,而且打向海外和国际市场。中国语言文字只有转守为攻,加强与各种语言文字之间的互相标译和转换,才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走向新的领域和境界。将“汉字危机论”用“汉字发展论”取而代之,才是我们保卫和发展中国和世界文明、文化的当务之急!

     (未完待续)     




阅读:
录入:ZGXP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

下一篇:不要将“汉语拼音”和“电脑输入”当成解决“汉字危机”的替罪羊——驳“汉字危机论”之二
相关文章       中国新拼  科学论战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