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撰稿人周先报道:据香港大公网30日报道,由马英九提出的“识繁书简”、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的提议曾一度在岛内引起震动,绿营媒体《自由时报》指责马英九正在走两岸“文化统一”的“急统”路线。已81岁高龄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27日晚接受大陆媒体专访时表示,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对两岸的和平发展“有重要意义”。 为两岸求同存异 记者:您如何看待“识繁书简”和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的主张? 余光中:两岸能坐下来一起合编“中华大辞典”,又能在“识繁书简”上达成共识,充分说明两岸能做到求同存异,为交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交流多了,敌对就少了,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主张对两岸的和平发展很有利。 记者:在操作性上,难度大吗? 余光中:在台湾,本来就有大约100个常用字是简化字,比如台湾的“湾”字,繁体字的点太多了。对我个人而言,我平常都会看对照表,使用简体字,但台湾社会还是以繁体字为主,我给报社写文章的时候也用的繁体字。 但在操作性上,“识繁书简”能不能顺利实现还不好说。据我所知,这个提议出来后,在台湾的震动是很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中华大辞典”也是一样,如果能实现当然是好事,因为不同的地域,汉语词汇的演变也不一样,如果能把不同的表述方式同时陈列出来是最好的。不过这件事情做起来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规模可能很大,还要专家们多动脑筋了。 政治原因不应阻隔文化交流 记者:现在两岸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存在哪些差异,对现实交往是否有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余光中:两岸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差异是比较大的,60年来,两岸所走的路不一样,学习的对象也不一样,思维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大陆称妻子为“爱人”,这在台湾就很难被接受,我们还是习惯用“太太”相称。另外,有一些原来的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但两岸变化的趋势不一样,如“考量”、“愿景”之类的词,都是从台湾传到大陆的。 还有一些简称,如在大陆考研究生简称为“考研”,但在台湾是没有人能听懂它的。我一直觉得两岸在语言文字上的差别,就如同英语在美国和英国的差异,但美英是因为地域的差别产生的,两岸则是因为政治原因阻隔了交流,导致今天较大的差别。 记者:您怎么评价简体字? 余光中:简体字在书写起来确实容易多了,将一些很复杂的繁体字简化也有道理。不过,我自己也感触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大陆人对繁体字的认知很少,常有大陆的朋友给我写信,将“余”写成“餘”,有点自作主张了,因此我认为如果能“识繁书简”也很好。 “文化统一”不如“认同” 记者:现在绿营人士极力反对简体字,对“中华大辞典”也不赞同,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