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周亚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90周年

[日期:2010-03-08]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周亚华 [字体: ]

专题

周 亚华:五四 新文化 运动 和 白话文 运动 90 周年

1 五四 新文化 运动

1.1 五四 新文化运动 的 过程

新文化 运动 是 指 20 世纪初 反对 封建 文化 的 思想 启蒙 运动。由 一部分 激进 的 资产 阶级、小 资产 阶级 民主 主义者 发起,目的 是 要 打破 封建 主义 的 束缚,力争实现 名符其实 的 资产 阶级 民主 共和国。新文化 运动 以 1915 9 月 陈 独秀 在 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1916 9 月 起 改名 为《新青年》,1917 年 初 迁到 北京)为 起点 和 中心 阵地,以 民主和 科学(“德先生

1915 年 9 月 陈 独秀 在 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1916 年 9 月 起 改名 为《新青年》

赛先生”)两 面 旗帜,向 封建 主义 展开 了 猛烈 的 进攻。运动 的 代表 人物 是:陈 独秀、李 大钊、鲁 迅、胡 适、易白沙、吴 虞、钱 玄同 等。运动 的 基本 内容 是:提倡 民主,反对 封建 专制 和 伦理 道德,要求 平等 自由,个性 解放,主张 建立 民主 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 尊孔 复古 思想 和 偶像 崇拜,反对 迷信 鬼神,要求 以 理性 与 科学 判断 一切;提倡 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 和 文言文,开展 文学 革命和 白话文 运动。陈 独秀 在《青年》创刊号 上 发表《敬告 青年》一 文,大声 疾呼,提倡 民主 与 科学。他 指出:国人而 欲 脱 蒙昧 时代,羞 为 浅化 之 民 也,则 急 起 直 追,当 以 科学 与 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 勇猛 地 向 封建 主义 的 政治 和 文化 进行 冲击,成为 新文化 运动 的 领袖。新文化 运动 的 另一 个 主要 倡导者 李 大钊,也 相继 发表文章,反对 旧礼教、旧道德。他 指出:吾人 为 谋 新生活 之 便利,新道德 之 进展虽 冒 毁圣 非法 之 名,亦 所 不恤。吴 虞 猛烈 抨击 封建 宗法 制度,高喊吃 人 的 就是 讲 礼教 的!讲 礼教 的 就是 吃 人 的 呀!被 称为只手 打倒 孔家店 的 老 英雄。文学 革命 是 新文化 运动 的 一个主要 内容。1917 1 月,胡适 发表 了《文学 改良 刍议》,首先 提出 文学 改良 的 主张,提倡 以 白话文 代替 文言文,以白话 文学 代替 仿古 文学。2 月,陈独秀 发表 了《文学 革命 论》,明确 提出 反对 封建 主义 的 文学,并且 把 文学 革命 的 内容 与 形式 统一 起来。他 提出 文学 革命军 的三 大 主义,就是:推倒 贵族 文学,建设 国民 文学;推倒 古典 文学,建设写实 文学;推倒 山林 文学,建设 社会 文学,真正 举起 了 文学 革命 的 旗帜。1918 5 月,鲁迅 发表 的 白话 小说《狂人 日记》,对 吃 人 的 封建 礼教 进行 了 血泪 控诉 和 无情 鞭挞,树立 了 把 文学 革命 的 形式 和 内容 相 结合的 典范,开拓 了 中国 新 文学 的 道路。

1915 年 9 月 陈 独秀 在 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1916 年 9 月 起 改名 为《新青年》

1.2 五四 新文化运动 的 意义

新文化 运动 是 一 次 前所未有 的 思想 解放 和 启蒙 运动,为 马克思 主义 在 中国 的 传播 开辟 了 道路。五四以后 的 新文化 运动,更是 成为 宣传 马克思 主义 以及 各种社会 主义 流派 的 思想 运动,使 旧 民主 主义 的 文化 运动,转变 为 由 马克思 主义 理论 指导 的 新 民主 主义 的 文化 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 各地 的 进步 报刊 和 进步 社团,如 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 新文化 的 刊物,只有《新青年》、《每 周 评论》和《新潮》等少数 几 种。五四后 的 一 年 里,全国 新 出版 的 期刊猛增 至 400 余 种。其中 影响 较 大 的有:上海 的《星期 评论》、《建设》、《民国 日报》副刊《觉悟》;北京 的《少年 中国》、《曙光》、《新社会》;天津 的《天津 学生 联合 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 评论》;成都 的《星期日》;武汉 的《武汉 星期 评论》;浙江 的《浙江 新潮》,等等。五四前 的 进步 社团 较 著名 的 有:北京 的少年 中国 学会国民 杂志社新潮社北京 大学 平民教育 讲演团;湖南 的新民 学会;湖北 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 一 年 中 出现 的 进步 社团,约有 三四 百 个,较 著名的 有:北京 的工读 互助团;湖南 的文化 书社俄罗斯 研究会;湖北 的利群 书社共存社;广东 的新 学生社;天津 的觉悟社,以及各地 建立 的 马克思 学说 研究会。这些 报刊 和 社团 的 活动,传播 了 马克思 主义,促进 了 马克思 主义 同 中国 工人 运动 的 结合,为 中国共产党 的 成立 创造 了 条件。新文化 运动 从 内容 到 形式 的 深刻 变化,是 旧 民主 主义 革命 向 新 民主 主义 革命 转变 的 重要 标志 之一。

2 白话文 运动

2.1 白话文 概述

白话文(又 称 语体文、俗语。),指 的 是 以 现代 汉语 口语 为 基础,经过 加工 的 书面语。近代的 胡适 曾 推广 用 白话文。白话文 在 古代 也 有 一 段 很 漫长 的 历史,在 宋代 已经 有 话本,明清 两 代 也 有 部分 白话 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 古白话,而且 白话文 作品 在 古代 文坛 上 只 占 少数,文言文 在 当时 仍然 是 主流。1919 年 五四 新文化 运动 以后,白话文 才 取代 了 文言文,成为 写作 的 主流,使 文言文 慢慢 地 退出 了 历史的 舞台。

白话文 是 相对于 文言文 而 说 的。清末 开始 的 文体 改革 可以 分为 新文体白话文大众语三 个 阶段。

《狂人 日记》是 中国 的 第一 部 白话文 小说;和合本《圣经》则 是 第一 部 白话文 翻译 著作。

2.2 白话文 的 历史 渊源

白话文 的 历史 渊源

白话是 指汉语 书面语 的 一 种。它 是 唐宋 以来 在 口语 的 基础上 形成 的,起初 只 用于 通俗 文学 作品,如 唐代的 变文,宋、元、明、清 的 话本、小说 等,以及 宋元 以后 的 部分 学术 著作 和 官方 文书。到五四新 文化 运动 以后,才 在 全 社会 上 普遍 应用。白话文 相对于文言文(文言文 是 以 先秦 口语 为 基础,视 秦汉 经典 著作 为 范式,并 随 封建 主流 意识 形态 的 不断 强化 而 形成 的 一 种 书面 文体),即用 白话 写成 的 文章,也 称 语体文。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 可以 追溯 到 唐代。一些 敦煌 史料 研究者基本 承认 变文 是 一 种(白话)文学,认同 变文是 通俗(白话)小说 的 肇始。胡适 称由 初唐 到 晚唐,乃是一 段 逐渐 白话化 的 历史。敦煌 的 新 史料 给 我 添 了 无数 的 佐证。为 确立白话文正宗 的 书面语 地位,他 极力 寻找历史 的 依据。因此,在 他 那里白话文是 极为 宽泛 的 概念,它 指 与官方 文学庙堂 文学相对 的歌谣、语录、弹唱 等 形式 的民间 文学平民 文学一 千 八百 年 前 的 时候,就 有 人 用 白话 作 书;一 千 年 前,就 有 许多 诗人 用 白话 做 诗 做 词 了……”一言蔽之,在胡 适 看来,每个 朝代 都有白话文的 存在,中国 文学 史 就是 一部 白话史。周 作人 则 认为现在 的 用 白话 的 主张 也 只是 从 明末 诸人 的 主张 内 生 出来 的。首届公安派 文学讨论 中,许多 学者 认为公安派 推崇 白话 文学 可 视为五四新文学 之 前驱’”一般 地,我们 认为 从 北宋 到 清末 是白话文潜伏、蓄势、发展 的 重要 阶段,其 作品 有 宋元 的 话本、明代的 话本 和 拟话本、明清 的 小说 如《水浒传》、《金瓶梅》等等。白话文作为一个 口号术语的 出现 与 晚清 白话文 运动 有 紧密 联系。新诗派的 先行者 黄 遵宪 提出我 手 写 我 口,古 岂能 拘牵;梁 启超、夏 曾佑、谭 嗣同 等 力主诗界 革命;南社 主将 柳 亚子 主持《自治 白话报》,文章 以 白话文 为 主。这 期间有裘 廷梁 等 呼吁 提倡 白话文1887 年 出现 了 近代 最早 的 白话报——《申报》的 副刊。根据 现今 能 找到 的 资料,清末 最后 约 十 年 间,出现 过 140 份 白话报 和 杂志。晚清 白话文 运动 开启 了五四白话文 运动 的 先声,但 其 性质 是 不同于五四的 白话文 运动。它 仍 属 古代 白话文 的 范畴。晚清 的 白话文 和 现在 的 白话文 不同,那 不是 白话 文学,只是 因为 想要 变法,要 使 一般 国民 都 认 些字,看 报纸,对 国家 政治 都 可 明了 一点,所以 认为 用 白话文 写 文章 可 得到 较 大 的 效力。”“现在白话文 是话 怎么 说 就 怎么 写白话文作为 中国 现代 文学 的 一个 语体 范畴,是 不同于 用白话写 文章 的 文学 现象,其 最终 取代 文言文 成为 主要 的 书面表达 方式,是五四的 白话文 运动。1917 1 月 胡 适 在《新青年》发表《文学 改良 刍议》,提出八 不 主义,倡导活文学,是 整个 白话文 运动 的 滥觞。同年 12 月 陈 独秀 在《新青年》发表《文学 革命 论》,提出三 大 主义与 之 呼应。随后,胡适 又 有《历史 的 文学 观念论》、《建设 的 文学 革命论》等 文章,提出作诗 如 作文一 时代有 一 时代 之 文学等 主张。这 期间 李 大钊、鲁 迅、周 作人、刘 半农、钱 玄同 等 都 纷纷 撰文阐明 自己 对文学 革命的 观点。胡适 作为 白话文 运动的 首倡者,他 深谙 思想 内容 与 文体 形式 的 关系,我 也 知道 有 白话文 算不得 新文学,我 也知道 新文学 必须 有 新 思想 和 新 精神。但 限于 传统 观念 的 漫长 历史 及 客观 条件 的 复杂,他强调 白话文 与 文言 间 对立、分裂 的 一面,不遗余力 地 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白话 文学 工具是 我们 几 个 青年 学生 在美洲 讨 一年 多 的 新 发明。较 之 胡适 的 激进、偏执、决绝 的 姿态,周 作人 略为 冷静,他 在强调 文字 改革 的 同时,更 重视 思想 的 改革 与 转换,否则 虽 用 了 白话思想 仍然 荒谬,仍然有害古文 与 白话 没有 严格 的 界限,因此 死活 也难分。刘 半农 也 认为 文言、白话各 有 所长,各 有 不相及 之 处1920 1 月,依 当时 的 教育部 颁令,凡 国民 学校 年级 国文 课教育 也 统一 运用 语体文(白话)这 标志五四白话文 运动的 初步 胜利,但是白话文内部 也 面临 着 严重 问题:美学意蕴 的 缺乏;思想 内容 与 文字 表达 的 脱离。对此 胡适 早 就 有所意识,若 今后 之 文人 不能为 五四 造 一 可 传世 之 白话 文学……决 无以 服 古文家 之 心 也。就 此 而 言,白话 小说《狂人 日记》、诗集《尝试集》、周 作人美文系列、冰心体小说 无不具有 开创 或 奠基 的 意义。新文学 第一 个 十年,白话 书面语 创作 在 各种 体裁 一 一 展开,并且 在 实践 中 接受 了 检验。其中 争论 最大的 是 白话 诗歌(新诗)。胡适 的 创作 打破 了 传统 诗歌 的 格律,却 带来 了非诗化的 倾向;郭 沫若《女神》则 能 较 重视 诗歌 本身 的 规律(尤其 是 意象);新月派 创作 是 前 二者 的 反拨,使诗歌 走向规范化,并且 在的 联系 中,确立 了 白话诗 的 现代 美学 原则。

2.3 白话文 运动 评价

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 广泛 吸收 了 西方 的 词汇 资源、语法 结构,在 语言、文字、思想 等 多 层面 展开,这场 运动 不只 是语言内部 的 自足 变革,它 同 整个 思维 观念 的 革新 及 国家 现代化 运动 紧密 联系。白话文言的 较量,很 大 层面 上 也是 两 种 不同 价值 体系 与 社会 意识 形态 的 撞击。

白话文与 大众口语 有 紧密 关系,大众语 不是 白话 之外 的 一 种 特别 语言 文字,大众化,即 是 能够 把 白话 做到 最大多数 懂得 的 本领。鲁迅 认为提倡 大众语,就是 要 做更浅显 的 白话文’”一些 论者 认为 白话文 运动 是 大众化 运动 的 前奏;其实 这 二者 的 概念 内涵是 有 区别 的,不能 盲目 地 把白话文 运动等同于大众化。此外,白话文 运动 也是 30 年代 左联 时期大众 文艺40 年代 解放区文艺 为 大众 服务的 理论 起点,后者 是 对 前者 的 延伸 与 凸现,同时 随 之 即 来 的 是 概念 内涵 的 窄化。白话文作为 现代 文学 的 一个 范畴 确立 之 后,时至 今日,仍 有一些 争论 与 阐释,主要 集中 在反思层面,如 钱 谷融《反思白话文》等等。




阅读:
录入:泽润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语言学评论》第2期(2009-06):封面和目录

下一篇:彭泽润:汉语书面语口语化的曲折历程——纪念“白话文运动”90周年
相关文章       语言学评论  《语言学评论》第2期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