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中国,在翻译中被淡化

[日期:2013-05-12]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2012年08月01日 来源: 环球时报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8月1日文章,原题:中国,在翻译中迷失  许多西方观察家沾沾自喜地固守着对中国语言的无知,拒绝在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引用中国术语,反而以西方概念描述或解释中国文化。不相信?不妨读读《纽约时报》最近刊登的“中国的儒家宪政”,作者是“儒学哲学家”贝淡宁,但通篇找不到任何中国术语。这么做的并非他一人。

    你或许尚未意识到,德国要求其所有“中国专家”都要“很德国”,有关中国的书籍须用纯正的德国词汇撰写。德国人称之为“中国印象”,其实这是“没有中国元素的中国”。

    数十亿东亚人在历史中不断思索并创造出各种术语。仅占全世界总人口0.8%至1.2%的欧洲国家,为何要将所有东方的独创性排斥在外?欧洲引进“文明”、“圣人”或“君子”等中国概念有何不妥?诚然,奇异的功夫、阴阳、风水和道等中国概念,让西方人感到烦忧和缺乏安全感。如何才能令众多头脑中都是“非西方”想法的人“西方化”?但这么做的结果,以德国为例,就是浸淫在纯正德国文化中的德国学者,注定将盗用中国的历史、词源、经验、理念和独创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删掉非德国概念的“正确的中国名称”,令德国公众根本看不到。

    只要(西方)政客、作家和记者这些人不对中国进行“民主”和“人权”说教,美欧媒体的日子就一天也过不下去。试想,中国是否也能“投桃报李”,要求西方更加“大同”或“天人合一”?

    多数西方学者往往用《圣经》教义或西方哲学译文取代中国的独创概念,他们希望中国的形象是“一个没有任何独创性的国度”。你会发现,“中国宗教”、“中国圣徒”、“中国上帝”等西方常用语,是译自中国的“教”、“圣人”、“神”等词汇,但无论从历史还是含义上看,它们与上述西方词汇都无相似之处。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西方的“中国研究”是个骗局。谈论“中国哲学家”是荒谬的,因为多数中国人从未听说这个词,中国只有“圣人”。我们可将20至21世纪西方的“中国研究”称为史上最大盗窃知识产权行为,它应被视为当初西方传教士试图令中国基督化的骗局的翻版。我们将当今称为“知识时代”,但若让普通美欧人说出任何一个中国概念,答案将是“零”。(托尔斯腾·帕特伯格,王会聪译)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西方翻译如何扭曲了中国的现实

下一篇:中国应向世界推广中文词汇
相关文章       翻译  术语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