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兮”字应该怎样读?——应读为“呵”!

[日期:2007-01-09] 来源:陈明远的BLOG  作者:陈明远 [字体: ]

“兮”字应该怎样读?——应读为“呵”!

《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必须修改

长久以来,一个至关重要的语言文字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文化人的共识和社会的认同:这就是“兮”字不应读作“XI(希)”,而应当读作“HO(呵,相当于今音啊A )”。

请读千古名句:“风萧萧兮(希)易水寒,壮士一去兮(希)不复还!”——多么难听,多么拗口哦!

还有:汉高祖刘邦高歌——“大风起兮(希)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希)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希)守四方?”

又,《老子道德经》云:“惚兮(希)恍兮(希),其中有象;恍兮(希)惚兮(希),其中有物;窈兮(希)冥兮(希),其中有精……

多少年来,从中学课本到大学中文系,老师们一直这么教:

这个“兮”一直念成“希”!

多么别扭,实在念不通顺!

“兮”字究竟应该怎样读?
 

说来话长。我年青时,在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初次承担“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课题。导师让我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以便我这个数学本科生补充一些语言文字学知识。这两年的在职进修,使我对汉语古音的演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古字“兮”的读音问题。

 

先秦古籍《诗经》《易经》《老子》《楚辞》等经典里,有大量的“兮”字。许多年来,大家都把它读作“XI(希)”。可当时我念起来觉得非常别扭,无论从语音生理学或语言心理学的角度看来,都很费解,说不通。由此生疑,由此追究,由此揭开谜底。

 

原来隋唐时期的《切韵》和宋代的《广韵》音系中,“兮”字都列为“齐韵”,齐齿呼,反切是“胡鸡切”;然而“兮”字的大量使用,却是在先秦时代。到了隋唐时期,“兮”字在口语中消亡,失去了生命,成了死字。现代汉语的语音,跟中古音相差一两千年,读音早已有很大差别;而中古音跟先秦上古音又相差一两千年,读音肯定差别更大。上古汉语虽然文献浩繁,可惜留存的的语音资料极少;早已消亡的上古汉语的声韵系统,恐怕永远也考证不全了。

 

但是,个别汉字的上古读音,还是可以搞清楚的。其中之一就是“兮”字。

 

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第一个提出《诗经》里的“兮”字应“读若阿”的猜测。孔广森在《诗声类·阴声歌类·末附》里面附带提到:“兮,《唐韵》在十二齐,古音未有确证。然《秦誓》‘断断猗’,《大学》引作‘断断兮’,似兮猗音义相同。猗古读阿,则兮字亦当读阿。”

 

这个天才的猜测,却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没有得到学术界公认。我在三十年前,跟王了一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学术界一直没有采纳孔广森的这个假说呢?原因在于:如果确认“兮字应读若呵”,属开口呼,那么整个上古音韵学就要重新改写了。可是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沿用了孔广森的假说。王了一认为,那是浪漫派的大胆假设,缺乏现实派的小心求证;只能略备一说,姑且存疑吧。

但我心中的疑团一直盼望着解开!
终于,实证的史料出现了:那就是“文革”期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汉代初年的两个手写本,距今两千多年,最接近《老子》的原貌。

今传通行本《老子道德经》(魏王弼注本)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原文在《帛书老子》中分明写成:“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窈)呵冥呵,中有清(精)呵……”又如,今传《老子》通行本中的“涣兮、旷兮、汜兮、累兮”在汉初《帛书老子》中,分明写成“涣呵、旷呵、汜呵、累呵”;等等。

 

这就是第一手史料的铁证:在两千年多前的汉代初年,古汉语书面语中的“兮”字跟“呵”字是互通的。“兮”应当读作开口呼,声母为H的“HO(呵)”或者音变为今日的“啊A”,总之不应读作齐齿呼的“XI(希)”!

 

对于我说来,真相大白,疑团揭开了!但是,不知道什么缘故,这么多年来社会上仍旧没有认同这个铁的事实。

 

一直到最近,在电视台的古代文化专题节目里,某些专家学者念起“虞兮、虞兮”来,还是“虞希、虞希”的。真难听!不仅不入耳,更不合情理,不符实际。西楚霸王别姬时,这位“从来不读书”的豪杰,仰天长叹的应当是“虞呵、虞呵!”才对。

 

又如:“风萧萧希易水寒,壮士一去希不复还”,“大风起希云飞扬,”念起来多么别扭!刺客荆轲、“刘项双雄”都是粗通文墨、仰天长啸的草莽英雄,哪会如此文绉绉酸溜溜的“希”“希”“希”呢?而如果读成:“风萧萧呵易水寒,壮士一去呵不复还”,“大风起呵云飞扬,”那才朗朗上口呵。

 

《诗经》中的《国风》本来是周代民间歌谣的记录;而《楚辞》更是采用了民歌的形式。《国风》和《楚辞》里面大量出现的“兮”字,是民歌的天籁。直到近代、现代的民歌中,哪里会有这许多“XI(希)、XI(希)、XI(希)、XI(希)”?真是希奇古怪,希里糊涂!民歌里的“兮”字,明明应当读作开口呼(呵)”,这就一通百通了。由此,整个上古音韵学必须重新改写。至少,《辞海》《辞源》等应当注明:“兮”是古汉字(现代早已不用),古代与“呵”相通,是异体字,声母为“胡H”,同“呵,今音“啊” !

 

我要大声疾呼:千古谜团早已揭开,文化人应有共识,社会上早该认同:“兮”字不应读作“XI(希)”,而应当读作“HO(呵、阿)”,相当于今日的语气词 “啊(A)” !

建议:必须修改《辞源》和《汉语大词典》
       

(一)目前《辞源》对于“兮”字条目的注释为:“XI,……语气助词,用于韵文语句中间或末尾。”建议注释修改为:“音HO(呵、阿),……语气助词,同‘呵’字,古代用于韵文语句中间或末尾;古音与‘呵’相通,是异体字。”

(二)目前《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兮”字条目的注释为:“XI,〈书〉助词,跟现代的‘啊’相似。”建议注释修改为:“兮,音HO(呵、阿),助词,古代跟‘呵’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现代早已不用。”

在一些古代汉语的通俗读本中,建议干脆把“兮”字印作“呵”字,以“呵”为正体字;以便于教学和普及古文化。




阅读:
录入: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一个字引发的官司

下一篇:“靠”字的“知识产权”属于谁?
相关文章       汉语  古音  语音 
本文评论
  兮字在诗句歌词里,是人发出的自然的感叹声,支持作者的说法   (胡老屠会员 ,2013-12-11 )
  “兮”字是个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所以无法按照表意功能造字,只能单纯表音。本人分析认为,其构成应为从“丅、亼”,即古文“下、集”二字。造字者用“下”字读音的声母h和“集”字读音的韵母i合成“兮”字的读音xi(hi)。但这并不影响在i、e混读的方言环境中被读作he。   (此木为柴 ,2013-05-01 )
  你扯吧。   (洛阳 ,2013-02-15 )
  而且,以‘土通话’的汉语拼音系统,很多家乡话的发音根本就无法表达! 我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听法语,尽管听不懂,也觉得其好听。以这种角度来比较‘普通话’和我家乡话的发音,真的觉得普通话几乎让我受不了!   (兮 ,2012-01-26 )
  当今的‘普通话’,是大受非汉语的外来语(少数民族语)影响的产物。小时候受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影响,以为普通话好听,而南方僻远家乡的‘土话’难听。现在懂得多了、会的听得学的语言多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才发现,家乡的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痕迹的‘土话’,比普通话不知雅、好听多少倍,普通话其实在听觉上实在很不美!   (兮 ,2012-01-26 )
  赞同! 敬仰!   (兮 ,2012-01-26 )
  和方言也有关系,如客家话中就有实际应用“呜呼哀哉”...   (路人甲 ,2011-12-10 )
  hao   (bb ,2011-09-25 )
  兮 hai4 與 呵 ho1 太不一樣了 喺普通話連笑聲 嘻嘻 heihei 都變成 xixi, 或 𠺪𠺪 hehe/hihi 都變成 qiqi, 普通話就係噉 ...   (藍昊 ,2010-03-30 )
  兮 大部分方言讀 hei, hi, he, 但係呢啲音節喺普通話入邊一般都變成 xi,如果你唔中意普通話有咁多 xi xi xi,噉你就用粵語朗讀文言文,好聽多吖嘛~~   (藍昊 ,2010-03-30 )
  兮 粵: hai4 閩: he2 潮: hi1 蘇: yi223 上: xij, yij 越: hề 韓: hye 日: kei 希 也本來是 hei1 ... 兮普通話讀 xi1,是按照語音對應關係的,但是 兮 是一個嘆詞,所以可能 違抗這些對應關係會好一點 。 日語的發音成 kei 也不太自然 ...   (藍昊 ,2010-03-30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