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浅谈傣族语言文字危机及对策

三、傣语文现状

[日期:2013-03-10] 来源:傣族网  作者:陈岩西 [字体: ]

    三、傣语文现状

    傣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傣族人民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文化都深深蕴藏在傣族的语言和文字里。傣语文是傣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传承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融,傣族地区的思想观念、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傣民族的语言文字更是岌岌可危!

    语言萎缩退化是一种全球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多种(含傣语),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的200年内灭绝。相比之下,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过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而且悄无声息。中国现有129种语言,除汉、藏、蒙、维、哈、朝鲜等语之外,其它123种语言的活力都很低,均处于萎缩退化状态。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

    第二,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每两星期就将会有一种人类的语言遭灭亡,变成绝迹语言。依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由于不少傣族同胞,尤其是城区、外出求学、外出打工青年(约占30%)正在放弃自己的母语,而大量使用汉语或汉傣混杂的“新语言”,致使傣语萎缩和退化的速度十分的惊人!50年代以前德宏地区通用语言是傣语,会说汉语的人非常少,然而如今却正好相反,会说汉语的人非常多,而能流利说傣语的人却非常少,识傣文者更是凤毛麟角。

    傣语文危机表现如下:

    1、傣语文使用人数正在下降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内地汉族涌入德宏地区,据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总人口为1211440人,汉族人口为629147人,占总人口的51.9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82293人,占总人口的48.07%;德宏傣族人口为34984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8.88%,能流利地用傣语交流的大约占65%;30%的族群成员正在放弃傣语;而真正能熟练应用傣文的大约仅占5%(单词、词组储备和掌握量达到25000多个)。他们中有的只会听不会说;有的只会说不会写;有的既不会听、说傣语,更不识傣文;会听的多于会说的,会说的多于会写,而会创作,会抄写经书并能流畅诵读佛经者,则更是廖廖无几;傣语傣文传承面临断代的威胁:缺少学习、应用傣语的场所、条件或脱离了语言环境,从而导致使用傣语傣文的人数在逐渐减少。

    2、傣语文使用范围大幅度缩小

    傣语的使用空间正在缩小,如红白喜事、社交场合、大小会议、各类集会、各类活动、商业服务、领导讲话、群众发言、有关材料宣传,几乎都被汉语汉文所取代。边检站、口岸码头、车站、机场、会堂、影剧院、体育运动中心、广场、银行、邮局、公交车及站牌、宣传栏、宾馆、酒店、饭店、公厕、商场、招牌、布标、灯箱、户外广告、路牌、门牌、地名牌(碑柱)、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公章、有关公文、公告、标语、宣传册、产品使用说明等很难见到“傣文”的影子。在农村,由于很多人都不识傣文,因此,红白喜事发贴或讣告大多已经改用汉文;“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而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特有的一张“名片”;在取名方面,仅瑞丽傣族取“傣名”,芒市、陇川傣族村寨大都取“汉姓傣名”,城区傣族几乎都取“汉名”;盈江、梁河两县的傣族给刚出生的小孩取名都用“汉名”,不但取“汉名”而且 还按汉族的老传统“排字派论辈份”;家中客厅贡奉的不是佛祖,而是“天地国亲师位牌”,“贴对联”、 “拜观音”、过“春节”、“中秋”、“端午”、“元旦”、“清明”等汉节;傣族社会中传统元素越来越少、越来越淡。

    地名是历史长河的“脚印”,地名是自然环境变迁的“佐证”,地名是民族文化的“遗产”。过去德宏大大小小的坝子就一直沿用傣语称谓。如“芒市坝”称“勐焕”;“瑞丽坝”称“勐卯”;“陇川坝”称“勐宛”;“盈江坝”称“勐腊”;“梁河坝”称“勐底”。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情况。这些称谓富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历史色彩和民族文化色彩。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之后,沿用民国时期的地名,“勐焕”先后被改称“潞西县”、“ 潞西市”、现称“芒市”; “勐卯”改称“瑞丽县”、“瑞丽市”, “勐腊” 改称“盈江县”,“勐婉”改称“陇川县”, “勐底”改称“梁河县”。傣族是德宏自治州的主体少数民族,为什么不继续沿用傣语称谓呢?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大量新词汇、新术语不断出现,但是傣语中新词、术语编译不规范,很多新词、术语没有标准的民文范式;新闻媒体、文化媒体充斥着大量的汉文化信息;地方广播、电视播出的节目中傣语的内容少、时间短。傣文类书籍存在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傣文类书籍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信息量,都十分稀少。

    总之,一句话——汉文化氛围过浓,而少数民族文化气息越来越淡!

    3、傣语文纯正度正在下降

    现在的傣语傣文,由于受人口基数、主流语言、主流文化的影响,以及政治因素、生存条件的限制,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条件和能力,也只能借用外来词汇,当今大多是借“汉”;借“汉”多了,傣族语言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和活力。

    假如一句傣话里面参杂了30%以上的汉语成份,那它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的“傣语”了。通常听到不少人在讲一口汉傣混杂的“新傣语”,其根本原因是傣语词汇量及蓄意的限制(收录词典的汉语单词、词组有65000多个,而收录词典的傣语单词、词组仅有28000多个),传统傣语文大多涉及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而对于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涉及各现代高科技领域的一些专用词汇,如互联网、电脑、QQ、博客、空间、癌症、心理学、逻辑思维、禽流感、小康、航天、手机、火箭、电视、电话、等新词,傣语不易表达,因而不得不用汉文或英文等外借词。

    4、使用态度的影响

    使用态度对一种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往往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若一个民族的自觉意识、民族意识、自主意识强烈,那么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就容易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反之,则容易消亡。在历史上,有的民族由于在学习主流语言的同时,没有重视保护、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最后导致本民族语言濒临绝境的例子很多。例如,曾经统治中国长达295年的满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国现有满族人口达1000多万,但真正能说满语、懂满文的人如今只剩下不足100人了。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在地球上彻底消失。虽然满文还会继续存在,但它已经没有了代际的传承。没了代际的传承,它就将成了一个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空壳”符号。过度吸纳外族语言,逐步放弃本族语言是最终导致满语即将消亡的真正原因。傣民族对傣语文的态度如何,是决定傣语文保护、使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母语意识的不同倾向

    边境沿线傣族村寨和内陆傣族聚居区的傣族群众对自己的母语和传统文化具有较深厚的感情,母语意识较强,语言观念相对比较稳固。他们认为作为傣族不使用傣语就是忘本,因此积极提倡讲傣语,日常生产生活也离不开傣语。在瑞丽和陇川两县市傣族民间自发组织了——“探麻扎戛团”( 佛教协会下的民间组织,由僧侣及志愿者组成),该“使命团”成员,经常自发深入到傣族村寨巡回讲授佛经、傣族历史、文化、礼仪和普及傣文,深受当地傣族群众的欢迎和接纳。

    这两个县市的傣族群众傣语文普及率和巩固率就全州来说是最高的,傣文识字率达到了30%(能读写简单便条、短文)。

    然而,在汉傣杂居区和城市里(城中村),能流利地讲一口标准傣语,能看懂傣文报刊的人十分稀少,尤其是傣二代、傣三代甚至为零。傣族中还有一部分人对是否说傣语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和一些本民族干部,甚至把说傣话、用傣文当作落后来看待,这对傣语的使用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6、傣语文普及率和巩固率低

    目前,德宏地区真正能熟练应用傣文的大约仅占全州傣族总人口的5%,仅民语专业毕业生、寺院里的僧人、诵读佛经者、宗教头领、文艺创作者、少部分群众识傣文。小孩因日常功课负担过重不愿学,家长多数无能力教;傣文普及大多靠傣协会、佛协会、民间群众自发传授;学校不普及,日常不用或用得十分少,农村少数学前班和小学班级教授一点基础傣语文,因而普及率和巩固率十分的低,这非常不利于傣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此外,不少城乡信教群众由于傣语傣文基础薄弱,大多没有专门受过傣语文教育,单词、词组储备和掌握量过低,进寺院听不懂佛爷讲经传道,尤其是那些生僻的来自古印度的巴利语词句对他们来说更是如同听天书一般。这对南传佛教的传播,以及用佛教教义规范傣族信徒带来了许多不便。若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傣族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将面临窒息的困境。

    7、傣文报刊出版物逐年下滑

    自1953年德宏自治州成立以来,傣文报刊出版发行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德宏团结报》傣文版的发行量,历史最高记录为1万份,2012年全州发行量仅710份,全州15岁至64岁的傣人大约有25万人,平均每1000人才拥有3份傣文报;《勇罕》杂志自创刊以来其发行量一直在1000份上下徘徊,2012年发行量虽然达到了4期/年×1500份=6000份,但实际订阅量不足200份;其它傣文刊物出版发行量也在逐年下滑。

    (1)傣文报刊读者在逐年减少。目前国内人们普遍通用汉语和汉文。上过学的傣族群众大部分人都常用汉文,既会汉文又懂傣文的读者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因此,汉文读者远远多于傣文读者。这样,就制约了傣文报刊的发行量。

    (2)傣文报刊的质量不高。就目前的傣文报刊而言,存在着周期长、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等问题。论周期,《德宏团结报》傣文版每周才出2期,《勇罕》杂志由于稿源、编辑人员不足等原因,属于季刊,一年才出四期,周期较长。傣文报的内容大多是由汉文版翻译转载过来的新闻和文艺副刊,傣文记者亲自到一线采访编辑的稿件非常稀少;《勇罕》所载的大部分是傣族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等。在现今仅有的这两种傣文报纸和刊物中,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艺术性较强的文章十分罕见。

    8、傣语文前景预测

    傣语文的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所致,它的产生、继承、传播能力都非常的弱;由于受历史背景、政治背景、意识形态、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结果导致泰、傣(德宏、版纳)、掸、阿霍姆等同源民族各自为阵,未能“凝成一体”,语言文字至今无法统一,也许将来也无法统一,所以,其生命力非常脆弱,容易散,容易失,更容易被丢。一棵树如果没能再长出新的枝叶,在不断被风吹雨打、烈日曝晒之后,这棵树的生命力还能维持多久呢?语言也是这样,若一种语言在深度和广度上无法拓展,没有创新、衍生、传承、普及的能力,接下来的就只能是消亡!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及特定语言环境的存续,而不在于传播方式。在一个特定语言环境和国度里,小的语种也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一个非特定语言环境或混杂的语言环境里,曾经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十分脆弱。若再不引起全体族人的高度重视,几乎不难想,傣语也许在本世纪内就会成为一种绝迹语言!由于民族心理素质的崩溃,信缘文化的萎缩、流失,傣民族也将在本世纪内名存实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内容导航】
第1页:一、傣族概况
第2页:二、傣语文简介
第3页:三、傣语文现状
第4页:四、原因分析
第5页:五、应对措施
第6页:六、结束语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如何用英文来表达中国传统24节气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的简称为什么是“国家安全部”
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本文评论
  大势所趋!   (阿二 ,2013-03-13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