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高庆华:以开放心态对待报纸“双言现象”

[日期:2008-03-15] 来源:  作者:高庆华 [字体: ]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报纸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一些地方报纸还经常使用本地方言,出现了普通话与新词语、方言共存的报纸“双言现象”。对此,报纸读者、采编人员、语言文字专家等各界人士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报纸“双言现象”。


  一、报纸“双言现象”的成因


  “双言现象”原指一种语言社会现象,即一国人民口语表达中,在使用国家颁行的通用语的同时还使用本地的方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双言现象”。报纸作为正规出版物,按我国规定应该使用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已规范的书面语言,但事实上,目前的报纸上也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新近出现的新词语以及一些方言土语。这种现象与口语的“双言现象”相类似,因此,笔者借用这个名词来形容目前报纸在语言使用中的现状。


  ⒈新词语、方言使用的社会背景


  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


  新词语是社会发展的直观而迅速的反映,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一般都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词语不断涌现,《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录1978年—2002年共二十五年产生的新词语两万条,平均每年有八百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增收了6000余条新词。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词语反映了 新时代条件下新的生产生活,作为历史记录者的报纸无法回避这个现实,必然会在文章中使用。


  方言土语,是指当地老百姓常用的、非书面的、非官方的口头语言,这与报纸所使用的书面语是对立的。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规范汉语的同时,也有不少语言学者担忧方言的消失,提出要保护方言。而在媒体方面,方言电视节目方兴未艾,同为媒体的报纸也卷入了这一潮流。


  ⒉增强贴近性的选择


  报纸上之所以出现大量的新词语、方言,是报纸贴近读者和报纸改革发展的一种选择。办报人都知道新闻强调接近性,作为与读者交流的工具——语言必须贴近读者,无论是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新词语,还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方言,报纸不能漠视。而且用读者所喜闻乐道的语言来报道读者身边的新闻,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新闻中适当使用新词语、揉入方言,还能增添新闻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报纸版面这个大雅之堂就有了接纳新词语、方言的需求。全国大多数报纸是区域性的,一省区尤其是一地市、一县市内,语言的差异在逐步缩小,这为方言作为一定范围内的通用语创造了环境条件。


  近年来平面媒体受到了电视及网络的冲击,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拉近与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距离,除了在内容上和版面形式上加强策划创新外,与读者进行交流的语言也必须增强贴近性。同时,被誉为“开往春天的地铁”的报网互动,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语言不可避免地登上了报纸版面。


  二、给报纸“双言现象”一个宽容的空间


  对新词语和方言登堂入室,上了报纸版面,不同的观念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各方甚至针锋相对、互不退让。笔者以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不能将一种可能带有发展趋势性质的新生事物扼杀掉,而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有一定约束和规范的前提下给其一个发展空间。丰富我们的语言与净化我们的语言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两者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没有丰富和包容,也就难以实现语言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的新发展。


  ⒈新词语的合理内核


  对新词语产生的方式,语言学家认为主要有八类。一是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文件里创造和使用的新词语,如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词: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财产性收入等。二是新造词,如手机、网民、听证会、基民、生活馆等等。三是“旧瓶装新酒”,词语的形式是旧的,但在新时期产生了新义,比如“下课”。四是缩略,就是将一个多音节词语缩成一个音节较少的词语,如,卫星电视→卫视,海外归来→海归,个人演唱会→个唱,等。五是利用某一新兴的“准词缀”形成一批带有该词缀的新词。例如,“零”:零距离、零风险、零投诉;“软”:软广告、软环境、软实力、软着陆。六是方言伴随着经济浪潮大量进入普通话,如普通话吸收了大量港台词:纯情、传媒、斥资、廉政、按揭、整合、互动、派对、的士、大排档等。七是外来词,有音译的,如克隆、镭射、麦当劳、肯德基等;有音意兼译的,如迷你、伊妹儿、可口可乐、席梦思等,也有夹用外文字母或全部使用外文字母的,如,IC卡、卡拉OK、CCTV等,源于日本的汉字词也不少,如料理、人气、写真、恶搞等。八是网络语言,如斑竹、网管、美眉、东东等。


  以上八类方式的新词语除第一类外,在其刚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大多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而争议最大的当属网络语言。如果仔细分析新词语,其中有不少是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词汇,而且事实上也已成为国人皆知皆懂的通用语。新词语的不断涌现也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去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一个新亮点是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选目。对这些新词,专家们认为,“新词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三音节词仍表现为增长趋势,这一特点说明新词语仍符合汉语词汇的基本特点”①。即使是网络语言,许多专家学者也持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损害语言的健康发展。171条汉语新词中,不少就是网络新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陈章太表示:不必担心网络语言对于普通话的冲击,因为那些生命力强、表现力丰富、思想健康的网络语言,渐渐地会被普通话吸收,其余的渐渐就被淘汰了。


  ⒉方言土语为新闻报道增色


  许多人把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对立起来,以为使用方言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这是一种错误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普通话也是方言,只不过因国家的因素而上升到一国通用语的地位。当然了,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代表自己国家的语言,普通话作为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推广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②。而且实际上普通话也根本无力消灭方言,只能对方言进行有效的渗透,而且强势方言的词汇还会渗透成为普通话的词汇,如大量的港台词汇。人民群众客观的“双言现象”必然要反映到以人民群众为受众的报纸等媒体上,因此,对方言登上版面,我们应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排斥的情绪。


  普通话现在虽然已经发展得相当丰富,尤其是大量的社会、文化、科技等词语,方言都须从它引入,但是,对多数人来说,普通话还未深入使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生活用语、反映民间情感的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以及表现地方事物生活方面的词语,包括那些语气词、感叹词、拟声词、熟语、流行语等,普通话要比使用中的方言少,缺乏方言特有的语言魅力。因此,沟通普通话和方言的联系显得十分重要,而报纸就是一个实现互动的平台。适当运用方言土语,可使文章更富生活气息,更加形象生动,表情达意更准确、贴切,文章更简练。


  ⒊语言的本质就是开放的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是对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语言规范化达到什么程度,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科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达到什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不规范,是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的。但是,语言要发展,除了要求语言的规范化,还需要有语言的不断变异。人的语言系统是开放性的集合,规范只能是相对的,而变化是绝对的,“语言的每一发展和变化就是突破旧的‘规范’,创新总是在不规范中产生。如果守住‘规范’,词义就不要引申变化了,语言也就不要创新了”③。面对不断变化的语言,作为用语言来传播信息的报纸,一方面要用已成型的规范化语言来引导读者,另一方面也不能无视语言的发展,漠视群众语言和群众需求,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开放的语言。在语言的变异中,词汇的变异是最直接,也是速度最快的,它与生产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根据报纸的特点,吸纳一些新词语和方言词汇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三、让报纸“双言现象”健康、有序发展


  用开放心态、宽容心理对待新词语和方言,是一个总体上的概念,在实际运用上则不能照单全收,而应该按照报纸准确、生动反映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求,使“双言现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既要做语言规范的实践者,又要做语言发展的推动者。


  ⒈遵循新闻语言的原则


  报纸在多年的语言传播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规律性的准则和要求,即准确、生动、简练、通俗和健康。


  所谓准确,即指报纸传播的信息的各个要素在表达上都要真实无误,用词用语必须恰如其分。比如,我们在使用方言土语时,应十分明确所用方言的含义,在遣词造句时务求准确、严谨,不能为了追求形式上的鲜活而背离了新闻的本意。


  生动,就是要“活”,所选用的词语要具有活力、能感动人,只有这样才能够描绘鲜明的形象,抒发真切的情感。新词语因其新颖而具有先天的活力,比如前文所说“下课”一词,在四川球迷口中改变了词义,并很快从体育界打进社会各领域,泛指被动地离开工作岗位,或撤出某个竞争领域。即使是争议极大的网络语言中也不乏生动之词汇,“菜鸟”可以泛指“水平不高的生手”,“大虾”可以泛指“某个方面的高手”,而方言中生动的词汇更比比皆是。


  简练,就是用精炼的文字包含丰富充实的信息。比如方言土语是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沉淀出来的,本身就具有简练的特点,一些方言可以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把普通话要用好几个字的意思概括了。如2007年10月12日《广州日报》的《杜绝区域出租车“捞过界”》一文,用“捞过界”替代了“突破营运区域”,既简练又生动。


  通俗就是要用大多数群众知晓且能认识的词汇,增强报纸的贴近性,词语是否通俗直接影响到信息传播效果的好坏。比如,方言是老百姓的口头语,报纸适当使用方言可增强读者的亲近感。2007年3月,《武汉晚报》登出一篇题为《公交站牌成“白板”》的报道,用武汉人熟悉的麻将中的“白板”来形容空无一字的站牌,给乘客出行带来的不便,百姓一看便知也更会心。为了通俗,有时还需要必要的辅助手段如链接等来向读者阐释词汇的内涵,这主要是指新词语。


  健康就是我们使用的新词语和方言土语通俗而不低俗,要摈弃糟粕,绝不能让粗俗语言,甚至污言秽语出现在报道中。


  ⒉选择适合的语境


  与电台、电视台不同,报纸的语言是书面语言,没有口语的语境,因此不会出现方言满天飞的情形,一些尚未得到社会确认或公认的词汇也不会随意出现。那么,既然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新词和方言的话,既然要以语言发展推动者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话,就必须在遵循报纸语言原则的基础上,研究新词和方言的适用语境。笔者觉得从报纸的覆盖范围和新闻的体裁、题材上分析更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从报纸发行范围上区分。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不能使用方言;一省区如不属于同一方言区,或民族众多,尽量不使用方言。因为地域广,民族多,方言的通晓率显然没有普通话高,而地市级及以下的非民族地区的报纸则可适当使用方言,以增强报纸的贴近性。


  其次,从题材上区别。政务报道、经济报道,重大政治事件、政要人物、重大典型的报道等,因其题材的重要和严肃,不适合方言以及未得到社会确认或公认的新词汇的使用(政府文件首创使用的新词除外),而与之相对的社会新闻、文娱新闻、体育新闻、普通人物新闻,以及副刊文艺类作品,则因为刻画人物独特性格的需要,或者因为人物、事件所涉及的新词报纸不能回避等,就可以适当使用新词汇和方言。


  再次,在体裁上,适合的语境有的还要依题材而变化。比如言论类,社论、本报评论员、述评等,绝大多数不适合使用方言和新语汇,但是一般的短评、编辑评点和时评等则可以根据报道内容而有选择地使用方言和新词汇。而消息、通讯类则一要依据题材而定,二要看报道中有没有生动展示某个人物特殊身份的需求。


  最后,是新闻稿件的各个部分。引用新词或方言最多的当是标题制作,因为标题简练生动的要求与新词语和方言的特点很吻合。其次是体现人物身份特征的对话,新闻应该营造一种贴近性强、针对性强的口语环境,使人物的语言生动、贴切,个性特点突出,新词语尤其方言是很好的选择。


  ⒊合乎汉字的特点


  汉字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是表意的方块字。报纸作为公开出版物,肩负着语言规范的重任,因此,笔者所说的开放地对待报纸“双言现象”也同样是建立在保护、纯洁我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的。方言本就是汉民族语言,没有这个问题,而新词语尤其是其中的网络语言则要严格甄别。笔者认为,像“美眉”之类的语义优美或“酷”之类扩展了汉字语义的词汇,已经为网民和普通群众所认可,报纸可以适当使用;而像“PK”之类的字母词语,虽然在一些新词语中有借用外来词语的,如“WTO”、“CCTV”等,笔者以为报纸不能媚俗,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而以“对决”之类的近义词来代替,或者像“沙发”、“咖啡”那样用音译的方法来代替;至于网络语言中的“火星文”,笔者以为,就像有关专家所说的,这些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网络方言”,那么就让它在网络上存在,而不必见诸报端,除非遇上了必须引用等不可绕开的问题。


  注释:


  ①杨娅妮:《浅谈汉语新词语发布的词汇学意义》,中国语言文字网


  ②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先生在2004年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讲话


  ③钱乃荣:《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2005年第二期《语言教学与研究》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日报社副总编辑)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王蒙:汉字有点乱套了

下一篇:翟华:汉语拼音有软实力也有软肋
相关文章       方言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