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转换 的搜索结果
 *非对称简繁字研究有关简繁转换方法的文章索引     (2008-12-06)
1.非对称简繁字,转换,沈克成: 汉字简繁转换方法新探
 *胡百华:“一繁对多简”究竟有几组?     (2008-11-25)
本刊89期刊出两篇文章,一是陈明然引述冯霞的文章所列“一繁对多简”计有14[1]. ,另一是余仁根据同一引述指出“一繁对多简”只有5组。 陈 先生对于两种不同的答案详加探讨,得出“一繁对多简”可以是8组或9组(见本期<一个繁体字对应多个简繁字字组数细探>)。在 陈 先生跟本刊联系和交换意见期间,我个人因为正好对这问题特有兴趣,乐于和各方保持联络,也由于需要作过一些探索,现在愿意就个人目前对这问题的了解,作出简短报告,并吁请语文界朋友们指教。
 *余仁:关于繁/简字的认定     (2008-11-25)
原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89期 余仁先生,曾经长时期在台湾和香港从事语文工作 冯霞在贵刊第87期讨论繁简字转换的专文,指出在7000个通用汉字之中,繁简字不一一对应的共121组:“一简对多繁”为107组,“一繁对多简”共有14组,并把每
 *蔡雪雯、赖国容:试论繁简字之调整     (2008-11-25)
摘要:自确定简化字的正字地位、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以来,简化汉字受到社会各界普遍欢迎,也大体顺应了社会及文化发展的需要。但是,无庸讳言,在汉字简化方向问题上仍存在一些争论,《汉字简化方案》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而且简化字也并不能完全取代繁体字。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繁体字与简化字不可避免地处于并存状态。而这一状态反映到繁简转换方面表现为“一对多”的简繁字,是当今中文信息处理繁简转换出现混乱的主因。为解决此问题,本文试图提出将一部分繁体字恢复、
 *李牧:“繁一對簡多”的探討     (2008-11-25)
1.0 本文背境說明 有關兩岸規範字繁簡體的對照與比較,我曾作過初步分析(見文末註)。探討的資料範圍是大陸7000通用字以及台灣5401常用字。因為有114台灣的常用字,不在大陸規範字之內,又有262是”簡一對繁多”的繁體字,因此我研究本主題的樣本是73
 *语用司司长:在小学开设繁体字教育值得商榷     (2008-11-18)
  人民网教育频道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 李婧)今天13时30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做客人民网。针对“繁体字教育”问题,王司长表示,简化字使汉字发展历史的自然结果,并非中国的独出心裁。小学生不认识繁体字不会导致读不懂典籍。  繁体字教育的呼声早已有之,特别是今年3月份“两会”,文艺界的20多位委员提出要在小学开设繁体字教育,引起各方关注。王登峰司长今日再做客人民网时表示,这一提议“值得商榷”。
 *一个繁体字对应多个简繁字字组细探     (2008-09-23)
(此文原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90期) 发表在第89期《语文建设通讯》
 *繁体字简体字,都是中国人的方块字     (2008-04-06)
  【主持人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宋祖英、郁钧剑、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提案一出,众议纷纭。有人认为,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应该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加强繁体字教育很有必要;也有人指出,提案虽有合理之处,但缺乏可操作性,学习
 *汉字如何面对繁简之惑     (2008-03-24)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中国文化”打学生的主意,这已经是第N次了。京剧进了课堂,书法要进课堂,评书要进课本,这一回,繁体字也想进来,而且还要“必修”,理由相当充分,就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根”。   递交提案的委员之一郁钧剑先生是位歌唱家,同时酷爱
 *学点繁体字 很好很必要     (2008-03-23)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这样的提案并非开历史倒车,而是对现行简化汉字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对于扫盲起到了不小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部分汉字采取了以拼音为标准的“同音合并”原则,将同一发音的不同繁体字合并成一
 *让我们复苏对繁体字的温情与敬意     (2008-03-22)
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南方都市报》3月13日)
 *简体繁体和网语之争     (2008-03-21)
  中新网3月20日电 香港大公报20日刊登署名文佳的评论文章《简体繁体和网语之争》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字是否需要“废简复繁”成为内地文教界近来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网络文字极速在新生代中蔓延,令汉语规范变得更加艰难。   今年二月,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撰文指出,“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他认为:“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
 *简繁之争的十个问题     (2008-03-21)
 「盖一民族之进化,并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族吞减,而入侵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虽今日新学之士,问有创废中国文字之讲,而以作者观之,则中国文字决不当废也。」又说:「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记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唯中国文字之独有。」   ——国父孙中山    第一个问题:简体字是怎么来的?    根据通常的,“堂而皇之”的说法,五十年
 *增设繁体字教育,铭记昨天的哭泣     (2008-03-16)
  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南方都市报》
 *有感于宋祖英繁体字提案     (2008-03-16)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
 *繁体字提案也值得尊重     (2008-03-15)
  作者:伍里川   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南方都市报》3月13日)   在简化字天下一统的时代,听到为淡然退“市”的繁体字叫屈的声音,不难想象这背后的巨大争议。
 *学习繁体字不应从小学生开始     (2008-03-15)
龙云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来源:羊城晚
 *繁体字是“不规范”汉字吗?     (2008-03-15)
背景:近日,繁体字教育成为热点。郁钧剑、宋祖英等20余位文艺界政协委员递交《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郁钧剑称,自己意在让孩子们知晓繁体字而非使用。 在提案中,委员们认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回应: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周济明确表示,“请大家学习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法,我们国家有基本国策,就是要使用简化字,就是要推广普通话,这是
 *推行繁体字教育没有必要吗?     (2008-03-15)
  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3月13日《南方都市报》)   这样的提案是对现行简化汉字的一种有益补充。新中国成立初期,简化汉字的出现,对于扫盲,提高国民素质,居功至伟。但当年的汉字简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部分汉字采取了以拼音为标准的“同
 *“繁体字提案”为何被教育部否决?     (2008-03-15)
  昨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表示不考虑“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3月15日《新快报》)  诚然,在当今这样一个讲究“包容”的开放时代,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他们提出这个“繁体字提案”是“委员的权力”所在,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这个“提案”提的是有关繁体字这样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也应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但这个“提案”为何提出不久就遭到教育部的“断然”否决?
 *繁体字可以“从娃娃抓起”     (2008-03-13)
  来源:千龙网 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3月13日《南方都市报》)。   本届两会一个极大的看点是明星受到了普遍的冷遇,然而,因为这份提案,宋祖英等明星们又热了起来。与网上沸腾的反对声不同,我倒很是支持“繁体字进校园”。
 *小学开设繁体字教育不是好主意     (2008-03-13)
宋祖英、黄宏等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在小学开设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委员们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于国家统一、民族兴旺都有好处。(3月13日《南方都市报》)
 *设置繁体字教育?开玩笑!     (2008-03-13)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据3月13日南方都市报)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宋祖英等联名提议:小学应增加繁体字教育     (2008-03-13)
本报讯(记者游星宇 严艳 朱丰俊 寇金明)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何不让简体繁体汉字共存     (2008-03-07)
回顾汉字的发展历史,很早以来,就形成了不同的书写格式,有正式场合的标准,有非正式场合的随意书写,前者形成了稳定的正体字标准,而后者,不同的人不同环境所写都会有所不同,汉字的象形特点,可以让书写者写字如作画,可以注入情感,这也是汉字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重要原因。而近一个多世纪来汉字的简化运动,可以说,是伴随着白话文运动展开的,受到国外文字的拼音化风潮影响,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文字,应该逐步向拼音文字靠拢,而简化,只是其中一环而已。1956年国务院
 *吴琦幸:汉字简繁之争不妨向书同文靠拢     (2008-03-07)
  作者:吴琦幸   简繁体字之争,从1950年代开始在中国就有了争论。如果再溯其源,从1911年的五四时代就开始了汉字拉丁化运动。激进的思潮希望全盘西化,后来有的人视中国的汉字为所谓的癌症,非要改成拼音文字不行。这种争论在权力更迭之后,由于最高领导的介入和表态而被政治化,汉字要走世界共同
 *别夸大了“恢复繁体字”的意义     (2008-03-04)
  作者:拇姬   恢复繁体汉字的呼声,近年不绝于耳。有时,为了强调这一呼吁的宏大叙事属性,呼吁者还要改“繁体字”为“正体字”。   中国人自古来就特别重视文字的问题———所以从来不相信文字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发明”的那一套,径自捏出了一个仓颉,当作圣人供着。也有些人想来个“圣人再世”,秦始皇统一文字,就很有这个气势。后来字体转变,由篆而隶,由隶而楷,免不了催生几个小仓
 *“5000简体字改繁体”是误传 推行简体字不变     (2007-11-11)
  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推行简体字的政策不会变   本报综合消息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所所长姚喜双澄清说,近日多家媒体转载的“5000简体字将改为繁体”的消息为误传。   本月3日,韩国知名媒体《朝鲜日报》发表消息《韩中日学界就“统一汉字”达成协议》称:国际汉字研讨会“首次由教育部主办,表现出中国的自信心。此前,中国因为担心可能会动摇以简体
 *5000汉字要改繁体报道不实 教育部称相关内容是谣传     (2007-11-11)
  今报郑州讯 8日,新浪网首页挂出了《5000汉字要改繁体?》一文,称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日前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中日韩三国学者决定推出5000至6000个统一字形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些汉字将以繁体字为主。   “今天很多媒体都打电话来询问这个事。”8日下午,会议主办方——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一名女士称,上述消息是不实报道,根本就没有中日韩就“统一汉字”达成协议这回事。   记者看到,新浪
 *人名用字舍简取繁为哪般     (2007-10-29)
  报载:新学期刚开始,一些入学新生的名字可难住了教师。有的小学老师无奈中向报纸“诉苦”,记者还为此帮忙采访求教。在“记者解读”中列举了“生僻”名字,如:黄俣扬、邹荆燚、吴垚、梁優、刘D、孙骉,说这一溜六个名字,记者有七个字念不出来,于是“请出了《康熙字典》”,并加括号特别注明:“其他字典根本不管用,很多生僻冷字还是查不到,只有《康熙字典》最管用。”果真这样吗?非也。实则,在记者感叹“念不出来”的七个字中,“優”乃常用的“优”之繁体字,不能算“生僻冷字”;另外六个字虽较“生”、“冷”,但只要翻阅
首页 | 前页 | 后页 | 尾页分页 1/2  [1] [2]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