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千年困惑开始消

盛  谏

一.语音象征现象是语言学长期困惑之一,怎样才能使这一困惑易于消解?

答:解决学术界长期难于解决的问题,首先应改进方法或找到新的途径。重复语言学界早已做过的测试或单纯从语言中找例证是难以有所突破的。我们依据心理学关于联想的理论设计了“联想匹配法”,这一方法分析讲话时人有两方面的感知,找出与之对应的“动作性联想起点”及“语音性联想起点”,然后在语言中寻找符合联想规律的联想项。其次我们采用了先易后难的研究路线:西方语言学者把精力集中在语音的象征意义上,它们比较抽象和似是而非,而我们则先探讨发音动作形态的象征意义上,它们直观而明确,容易被人接受。西方学者以象征词比例不高的语种---西方语言为研究对象,我们则先考察象证词比例高的语种---汉语,然后再与西方语言进行对比。

二.我们应怎样评价五花八门的语言起源理论?

答:由于不可能象找到古人类头骨化石那样找到语言起源时期的语音样品,因此所有的语言起源理论都由于缺乏直接证据而只能停留在假说阶段。但即使是假说,也有优劣之分。我们认为一种好的语言起源假说应该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1. 有可靠的间接证据和科学依据。一点依据都没有,完全凭空想象,就不是科学假说。例如“汪汪论”(语言起源于模仿自然界事物所发的声音)虽然有缺陷, 但以语言中确实存在的拟声词为间接证据, 只少算得上是一种科学假说。

  2. 能阐明导致语言产生的必然性。如果只说可能性,不说必然性,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假设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例如类似于“唷嗨嗬论”(语言起源于集体劳动时的喊声)之类的不少假说就无法说明为什么这些喊声、叫声必然会导致语言的产生。

  3. 能具体地(一步一步地)阐明人类是如何开口说话的,也就是要 能回答人类怎样从非语言交际(如手势,叫声)过渡到语言交际这一基本问题,因为语言史链至今独缺这关键的一环,而至今种种语言起源假设都没有回答这一基本问题。

三.如何评价“语言源于口势示意”理论?

答:这一假说最早大概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丹麦的语言学家叶斯泊森(Ottò Jespersen,1860-1943)归纳出的四种语言起源理论中的“叮咚理论”就提到“oral gestures”这个词汇,但当时的依据仅是一些想象出来的例子,例如bye-bye(再见)以“挥动”的唇和舌表示再见。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文字学家蒋善国(1898~1986)在说明汉字音近义通的成因时提出:“由于人类用口势拟意,出现了语音”(见有关汉语起源的论述),但若以上面所述的三要求来评价,则尚有欠缺。为此,在蒋善国先生的基础上我们做了两项工作:1.利用心理学理论设计出联想匹配的方法明确了蒋先生所说“每一种触觉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每一种运动感觉也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这两种情感都直接地表示出意义” 一语中的微细的情感实际上是人脑的联想思维,这就为“口势示意说”找到了可靠的科学依据。2.提出语言起源时期人类交际(communication)经过三种模式的过渡,明确地阐明了语言产生的必然性和非语言交际向语言交际的具体过渡进程。这是以往各种语言起源假说从未做到过的,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能一步一步地说清语言产生过程的假说

四.古希腊时代“名实相应论者”(Analogists)和“名由人定论者”(Anomalists)之间曾有过长期的争论,现在看来,何者更为正确?

答:按“口势示意说”,在语言起源的早期,原始词具有联想赋于的理据,但是当世代相传形成集体习惯后,就逐步向约定俗成过渡。因此“名实相应”与“名由人定”分别对应于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两种情况一在先,一在后,并不构成对立。把本不对立的事情作为对立的事情展开争论,这就很难说争论双方孰是孰非了。

五.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索绪尔的“第一原则或首要真理: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不说任意性的话,我们可说无理据性”论点提出异议,索绪尔的这一论点究竟是否正确?

答:应该注意到索绪尔当时讲授的课程不是语言起源学,而是普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当前存在的成熟的语言,即使对历时的研究,例如拟构古代的读音,向上追溯的最大有效范围也只能 五千至一万年。在这范围内,语言已经成熟,按“口势示意说”,原始词经过世代相传形成集体习惯,理据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对普通语言学而言,索绪尔所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没错。这是其一;其二,索绪尔讲授的不是人类语言学或比较语言学,他仅对印欧语言进行研究。因此他不了解汉语中存在许多音义相关的现象,这也不是索绪尔的错。问题出在国人往往忽视了索绪尔讲授的是西方的普通语言学这一大前提,把他对于成熟后的西方语言所下的结论不加分析地套用到适用范围以外的汉语起源时期去。例如有文章认为:“原始阶段的语言,只有数量极少的原始词,其中除了象声词之外,一般词都跟事物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都是没有理据的。”(见张志毅,《词的理据》,语言教学与研究,No.3,p.115,1990),但未见提出论据,好象是一种“想当然”。索绪尔可并未说过原始阶段的原始词没有理据这样的话

六.有学者提出的以下论点:…任意性虽然无时不受到理据性的制约,但是理据性却以任意性为其生存条件的。”,是否与“语言源于口势示意说”有矛盾?

答:按我们的理解,提出这一论点的出发点是想以哲学观点的论辩求得既承认词的任意性原则,又照顾到存在理据性的事实。可是哲学观点不能代替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有一位伟人曾依据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断言粒子可以无穷地对分下去,这似乎已为目前世界公认的粒子理论所否定。何况哲学观点有其使用的前提条件,不顾前提条件就很容易出错。众所周知,对立统一法则适用于诸如“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变为工人阶级)”这样的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情况,而不适用于此涨彼消的情况。单纯词的理据性与任意性恰属后一种情况:任意性多了,理据性相对就少了,因此我们认为将这一哲学法则套用于理据性的讨论是不恰当的。

    按“口势示意说”,语言起源初期需要依靠口势示意,由此产生的语音音素及原始词是有理据的,否则无法与对方交流。语言成熟以后,依靠集体习惯传承,单纯词就不再需要理据。即使存在一些有理据的单纯词也仅是起源时期留下的痕迹。至于合成词, 有一定的合成规则,如果说这些规则构成了理据也可以,但它的基础,即词素并不必需要理据,若有理据也只是原始词遗存。 可见理据性与任意性不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七.语言起源的“口势示意说”把语音理据分为三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语音理据,又称语音象征,指的是单纯词的音义相关性。以往把它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直接拟声或简称拟声又称象声,另一类称为间接拟声,又称音义联觉(见《詞的理据:与語言起源有关的另一古老而又熱門的命題》)。

    我们以联想思维规律考察说话发音过程中人的感知时知道,发音时有两方面的感知:一方面感知到自己的发音动作特点,另一方面的感知是自己所发语音的特点。这两方面的感知都能引发联想,成为联想的起点,因此我们分别称之为联想的“动作性起点”和“语音性起点”。与联想项进行匹配后发现,动作性联想起点引发的联想项具有示意性,与蒋善国先生所说的“口势拟意”一致,我们称之为“发音动作示意”或“口势示意”,它对语音的产生有重要意义;口势示意可通过视觉及听觉两种交际模式进行人际交流,而语音性联想只能通过听觉进行人际交流。由此可以推论口势示意在先,语音性联想及象声在后,两者出现的时间前后不一;再一方面,三者的联想事物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因此我们将语音理据分为口势示意、语音联觉和象声三类。

八.汉语训诂学中的音近义通的根本成因是什么?

答:按目前经典的(符合考纲要求的)说法,音近义通的源词的音义关系具偶然性,仅由于后起的词继承了源词的音义关系而出现了音近义通。蒋善国先生一方面采用了这种经典的说法,一方面又提出“由于人类用口势拟意,出现了语音。…表现甚么概念,就作出什么口势;有甚么口势,就发生甚么声音。概念近的口势近,口势近的声音近,所以‘音近义通’。(见蒋善国,汉字的组成与性质,p.247,p.258)” 联想匹配法表明,音近义通的根本成因是联想起点相同,联想起点相同者,音近义通,音不近义亦通;联想起点不同者,音近义亦不通。

上载日期2005 06 16

语音象征与语言-主页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