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鄞县“中国进士第一村”记游

 

   我们中国人是很重乡情的.唐诗曰: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我自十来岁离别故乡鄞县到上海已有五十多年了,老家也早没有什么亲戚了;但我总是忘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更割不断思念之情,每隔三五年,总要去一次宁波,看一看家乡的变化,和儿时的朋友,同学叙叙旧.近日,为出版论文集<<汉字“书同文"研究>>,我去宁波出版社联系业务,又去了一次老家.这次,“小朋友"们陪我去寻访千年古村走马塘,那里曾经先后走出了76位进士,100多位官吏......

   那天,我赶到茅山虎啸周村已快11点了,我提议搞一次老同学聚餐,大家都说好;于是有的去买酒,有的去打电话请人,有的就打开煤气炒起菜了……不一会儿,十来个儿时同窗坐满了一桌.酒足饭饱之后,有人对我说:离村五里路的走马塘是新开发的鄞南旅游景点,我们陪你去看看.我说:那太好了!有人表示:他刚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可以送大家去.接着,我们一行五六个人挤上车出发了. 

到了那里,只见村外公路口树立着一座牌坊,上书“中国进士第一村"七个大字.走进村子,正好遇见土改时分田迁去的同村人遂祥叔,他高兴地为我作导游,还找来管理员为我们打开了陈氏祠堂大门.在那里,悬挂着清代雍正,乾隆亲赐的两块金匾:忠孝里,遗忠堂.两边墙上,陈列着陈氏76位进士的名讳和列祖列宗的画像.据介绍,早在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989),姑苏长洲人陈矜知明州(今宁波市),卒葬于鄞南茅山.其子陈轩为守父墓,遂举家迁至茅山南五里的走马塘村. 以后子孙鳞集,耕读兴家,传至今日. 陈家历代共出进士76名,其中朝官,地方官161名; 有4个尚书, 8个侍郎, 9个大学士, 7个大夫, 7个入翰林; 35人举明经,举贤良步入仕途,早就有“父子两侍郎,祖孙三学士",“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的美名,不愧为“天下进士第一村". 时至今日,陈氏子孙重教兴学,秉奉祖训.在民国时期,1941年夏,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曾为陈君博和陈隆宝兄弟赠匾“兄弟学士",表彰他们刻苦攻读的学风.仅从1982年-1999年全村就有40多 人考入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现代人才.我们还在村里寻访 40来处古迹,又在千年古树前合影留念.全村布局体现天圆地方的特点.陈氏祖先在村子四周开掘了护村河,形成长方形的格局,与地之四维对应.还建造紫来桥,树桥,团桥,庆丰桥等石砌平桥与外界联系.护村河的引水口是西面的东江,可入奉化江去宁波和奉化.从去年开发以来,吸引了许多游客,也引起不少专家的关注.

在回村的路上,我问他们,我们虎啸周自已的祠堂,我们的母校县立怀永小学现在整修了吗?他们告诉我,那里破烂不堪,到处是垃圾,还住了外来人……我在返途中,特地弯到那里,看到的是一幅残败的景象;只见大门还完好,里面旧屋的有些地方,还可以看到精致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还有一块石碑竖立在墙角边;我连忙取出相机拍了六七张照片.我想:日后总是会来整修的,那时候,也许这几张照片能派上用处吧.

如今,姜山和茅山已开发出一个“鄞南古迹文化区",包括张华山村的宋末忠  臣张世杰祠堂,张俞村的明清大屋,清河桥明式建筑袁家祠堂,东江陡门桥和建 于清代的武举人宗庙虎啸周祠堂……传说,茅山是因2500年前鬼谷子的弟子茅 盈,茅固,茅哀在此结庐炼丹成仙而得名,清人敬安有诗云:“直上南来第一山,薜罗深处即禅关.听松一拂居然在,化鹤三茅去不还".如今在茅山中学可以听到一片琅琅的读书声,明天的鄞南必将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原载台北《浙江月刊》2001年第8期)

20014月我返乡去走马塘村参观中国进士第一村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