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愿为海峡两岸“书同文字”鞠躬尽瘁

 

祖国要统一,中华民族要振兴,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普天下炎黄子孙的应尽责任。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我也有这个愿望,愿为此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最近三四年中,我正是这样做了;在今后的五年、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内,我愿意继续为祖国统一中华振兴尽心尽力。

我是一个语文教师。在三十多年语文教学工作中,深知中华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对祖国统一和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为炎黄子孙进行思想交流贡献了力量,为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在今天,方块汉字也应该为祖国统一起到它的作用。然而,一个严酷的现实却摆在人们的面前;海峡两岸各自使用着正简不同的汉字,这给两岸人民的交流带来了困难,给祖国和平统一造成了障碍,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所不能容忍。为此,我想起自己是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在汉字的统一这件大事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尽了力量。1990年1月12日,上海市政协主办的《联合时报》发表了我写的题目为《欲求统一请先“书同文”》的文章。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鼓吹两岸“书同文”的文章,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三年多来,先后在北京的《统一论坛》杂志,香港的《语文建设通讯》杂志,台湾的《国语日报》和《中央日报》,台湾的《华文世界》杂志及上海的《文汇报》上共先后发表了九篇文章,鼓吹海峡两岸实现“书同文字”,为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三四年内连续在海峡两岸及香港的报刊上发表9篇鼓吹“书同文”的文章,这在海内外还是没的先例的,因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

“书同文”这三字首先是二千多年前秦始皇提出来的,我国古书《史记》里有记载。当时,中国正处在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其余六国的文字和道路加以统一,提出了“行同伦、车同轨、书同文”这个政策,这对当时的中国统一和以后二千多年的中国大统一局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我想,如今海峡两岸由于隔海而治,也造成两岸人民的交流困难,不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所以,我一边认真教书,教育学生学好中华文化、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一边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汉字改革,三年如一日,写了不少鼓吹“书同文字”的文章,在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报刊上连续发表9篇文章,大声疾呼两岸正简汉字必须早日统一。同时,我还把自己的见解化为学术论文,编制《统一汉字总表》,共收列标准化的汉字6000个,给两岸当局作参考,为两岸文字统一提出一个建议,为两岸“书同文”作些贡献。

由于我的文章发表在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报刊上,所以引起海内外许多学者、教授和爱国人士的关心和重视。在三四年时间里,我先后与二十多位专家联系上了,他们成为我鼓吹“书同文”,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同志、知音和朋友;成为我学习、请教的老师。三四年来,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我们为海峡两岸“书同文”,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努力。

1990年10月,北京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办的《统一论坛》杂志第5期,发表了我写的《欲求祖国之统一,请从“书同文”做起》一文。文章中提出了由海内外文字工作者组成民间组织——大中华汉字革新统一实行委员会的建议,希望由这个民间学术团体主持拟订《统一汉字总表》供全世界中国人共同使用。这个建议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河南张呼哉、北京魏励、台湾王天昌、澳大利亚东方成等先后发表文章或来信表示关注这个建议。河南张呼哉就是河南淮滨的张全林,他在《统一论坛》第六期上发表《汉字急待统一》一文,明确表示“赞同上海周胜鸿先生的这个建议”。从此,我和张全林建立了三年的通信联系,共同商讨“书同文”大业,有了深厚的友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字应用研究所的魏励是一个语言文字专家,他在北京《台声》杂志上发表文章《中国大陆、台湾的汉字的异同》一文,也表示赞赏我的这个建议。在过去的二三年时间内,我和魏励通信交流,互相寄送自己的学术文章。不久前,我还把台湾学者王熙元教授寄赠给我的台湾在去年3月14日召开的“中国文字统一之路”学术讨论会的文章转寄给魏励,他来信表示万分感谢;因为这里有台湾学者对他的一篇文章的分析意见,而他本人却从未看到过台湾学者对他的这些宝贵的意见。我这样做,就为促进学术交流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1991年7月,我写的《由“一刊两字”想到的》文章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海峡两岸正简汉字统一的建议。远在澳大利亚悉尼的爱国华侨东方成先生看到之后,立即写信给我,表示愿与我建立联系,通过书信往来共同商讨“书同文”问题。一位旅居西德的教授也写信给《语文建设通讯》社,要我转寄一份陈立夫先生的关于以中华文化统一中国的建议书,因为我为此而写的《就“以中华文化统一中国”之议致陈立夫先生的公开信》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上发表,引起了这位在西德的中国教授的兴趣。

1992年,我的文章开始在台湾的报刊上发表。由世界华文教育协进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华文世界》杂志,在看到了我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杂志上连续发表三篇文章之后,开始重视我的文章的观点。《华文世界》杂志社自去年开始把新出版的《华文世界》杂志通过香港寄赠给我,我了解许多台湾学者对于两岸“书同文”的积极态度。1993年6月出版的《华文世界》第68期全文发表了我辑录20余位海内外专家鼓吹“书同文”的言论集编,并且加上了《关于海峡两岸“书同文”的方向和展望》这一题目,还在《编者按》中高度评价我的鼓吹“书同文”的业绩,并表示欢迎我投稿参与讨论。

我写的鼓吹海峡两岸“书同文”的文章,去年也在台湾的《中央日报》上得以发表,让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有机会了解大陆知识分子鼓吹“书同文”,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积极态度。1993年5月20日,台湾学者江澄格先生在《中央日报》副刊《长河》上发表文章,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我三、四年来鼓吹两岸“书同文”的事略,赞扬我不但“坐而言”,而且在“起而行”,在具体地研究如何促进两岸“书同文”大业,这使我深受鼓舞。同年6月9日,《中央日报》第七版《两岸关系》专栏上以显著版面发表了我写的《海峡两岸“书同文”之我见》一文。当我的两位台湾朋友分别寄给我这篇文章的复印件的时候,我是多么高兴啊!我在这篇文章中表示:“作为一个关心并致力于两岸‘书同文’的中国人,我热切地期待着,通过两岸的共同努力,使中国文字早日统一,以利于推动中国的和平统一”。这篇文章也引起了北京学者的关注。北京大学苏培成教授今年5月在北京《语文建设》杂志上发表《1992年至1993年现代汉字研究》一中提及了拙文的一些论述,这无疑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里有必要说一说,《中央日报》在最近一二年发表了多篇鼓吹“书同文”的文章,得到了两岸读者的好评。我的朋友,上海农业科学院的程孟明先生去年10月15日在《中央日报》的“中山学术论坛”上发表《论中国文字统一问题》一文,他说:“周胜鸿先生很年轻奔走呼号,定能亲眼看到中国文字统一的佳音,自由、民主、均富的实现”。程老先生已在去年冬天不幸去世;我的另一位朋友、曾经十分关心过“书同文”的上海华东师大著名教授、92岁的许杰先生也在这年秋天去世。我相信,他们的遗愿一定会实现的,中国文字统一的一天终究会到来。

我今年50多岁了,两岸文字统一并不是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的,需要两岸学者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我愿意把自己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华民族文字统一大业,为海峡两岸“书同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获〓奖〓证〓书

周胜鸿先生

您的作品《愿为海峡两岸“书同文字”鞠躬尽瘁》在第六届《海峡情》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谨发此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盖章)

 

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1997年12月29日访问台湾旺文出版社

与李锡铭总经理、郑婉坤经理合影

1999年8月,在上海华东师大会见台湾东海大学教授王天昌先生

1995年10月5日,参加首届汉字文化国际研讨会,

199510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