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两岸携手  共创美好的明天

 

吾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集结十二亿余人民为一家持续五千余年光荣历史而不坠者,以吾祖先及早发明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之原理,垂裕后人,遵守弗渝,此一原理,称之曰“道”(陈立夫:<<中华文化何以将会广受世人之崇敬>>台北孔孟学会1997年印行)。这句话是1997年12月30日我在台北德行东路陈公馆拜访陈立夫先生时,立公在他亲书“持赠”给我这本他称之谓自已晚年得意之作时,耳提面命地对我讲述时所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这本新著开章的第一段文字。作为一个晚辈,中国大陆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够当面领受这位走过百年中国现代史,晚年精通并全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纪老人的谆谆教诲,我感到十分荣幸,深受教益。

陈立夫先生常说:“中华文化了不起!”他认为:中华文化主流代表的儒家,重要精义在于“仁爱”,“互助”,如果能进一步将以“仁爱”,“互助”为中心的“人道主义”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不仅可以体现“和谐感通”的精神,更加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他指出:这也是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时发表的宣言中所强调的“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求智慧”的道理所在。世界精英们如此崇敬孔子,我们中国人又应该何以处之呢?早在1988年7月14日 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立夫联合34名中央评议委员提出一份议案:<<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互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强调“中华文化为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这个提案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北京<<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指出:这个提案是顺应两岸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历史潮流的;并且还肯定这种积极的态度令人感佩!可惜当时却又没有能够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如今时间又过去了十多年,陈立夫先生也在今年(2001年)春天去世了。当时,我是从北京的<<统一论坛>>杂志读到这个提案的;受此启发,我撰写了<<就“中华文化统一中国”之议,致陈立夫先生的公开信>>,发表在1991年4月出版的香港<<语文建设通讯>>上。我在信中写道:先生名言谠论,感人至深;老成谋国,语出诸肺腑。愚虽一布衣书生,亦愿步先生及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诸位前辈之后,为报效此全民族至高无上之大业而贡献绵力!信中阐述了我提出的建议,即欲求祖国的和平统一,请从汉字的'书同文“做起”。经过几番辗转,我把此信寄往台湾,终于在1995年4月29日收到先生复信,他说:华函敬悉,甚佩高见。望继续努力,以竟全功!从此,我和立公建立了鸿雁之谊。

1998年秋,孔子第76代孙,我的朋友孔令朋先生写成<<孔裔谈孔>>一书,陈立夫先生为之作序,说:孔子之说,其影响超越时空国界,非其他历史名人可与比拟。凡我华胄,正宜引以为荣……。大哉孔子,中华民族何幸而有孔子!(<<孔裔谈孔>>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1999年7月,孔令朋先生随北京长城影视制作公司的<<至圣孔子--从曲阜走向世界>>摄制组访问台湾,受到台湾各地各界的热烈欢迎;在拜会陈立夫,孔德成时,大家再三强调孔孟学说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台湾同胞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其显著的成效,这从许多台湾影视故事中可以得到生动的形象的例证,更是我在1997年12月访问台湾时所亲身感受到的。两岸人民都重视弘扬中华文化,中国的和平统一是有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的,是任何人所不能阻挡的。如果能大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民间交流,中国和平统一必然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孔子及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十日谈>>,旨在帮助青少年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995年11月26日,陈立夫先生应我的请求,欣然命笔,挥毫为我的拙著题写书名:“中华传统文化十日谈”,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增强了我要为弘扬中华文化而继续努力的信念。这本书印了1000本,很受人们的欢迎,现在已快赠送完了。五六年来,我不间断地查阅资料,搜集资料,经常对<<中华传统文化十日谈>>这本书进行补充,修改;同时,还在不断地寻找正式出版机会,使其成为以青少年为主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华文化的一本通俗易懂的辅导读扬,为弘扬中华文化做一件好事。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浩如烟海的文史古籍而这些文史古籍又是以传承了数千年的汉字为载体的。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内外,特别是大陆与台港澳的现行汉字的字体,字形却不尽相同,这就有一个新的“书同文”的历史性任务了。为此,我从1990年发表<<欲求统一,请先“书同文”>>(上海<<联合时报>>1990年1月12日第四版)开始,十多年来,致力于汉字“书同文”的宣传鼓吹和学术研究,得到了海内外越来越多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

最近几年来我与许多台湾学者交了上了朋友,共同探讨汉字“书同文”学术问题。其中有一位王尧世先生,他研究汉字电脑编码二十多年,发明了易学,形象的“形声快码”,据说福建的陈爱文的“表形码”也受到过他的启发。王先生有一个心愿,想把他的科研成果推广到大陆来。他在上海开了一家科技资讯公司,离别台湾的家小,一个人独居上海努力工作,精神十分感人。我与他相识后,介绍他在上海,济南,西安等地举办讲座,广交朋友;他也很高兴地关心和支持汉字“书同文”研究,两岸学者进行了友好的合作和交流。 

2001年8月13-15日,在上海举行了第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来自大江南北和香港,台湾及新西兰的三十多位华语文工作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海内外第一本汉字“书同文”学术论文集<<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一辑)已由北京的气象出版社出版,第四次“书同文”研讨会的论文集,即<<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二辑)也将在台湾由“中易系统工作室”影印出版。2001年8月4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原国家语委领导王均先生从北京来电:代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和苏培成会长表示祝贺。8月20日,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主席姚德怀先生来电,对第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 9月1日,台湾新诗学会理事林文俊先生发来“伊妹儿”表示祝贺。这些都表明:汉字“书同文”研究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此次与会的台湾学者戚桐欣先生原来是一位水产研究者;他几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汉字与汉字笔顺编码,满腔热情地宣传,鼓吹要整合两岸三地的汉字。今年夏天,他不顾年过花甲,冒着酷暑,奔赴大陆,先后参加了在武汉,上海,烟台,天津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他在离开上海之前,又约我和俞步凡先生见面畅谈。他十分慨叹地说:中华文化一定要好好继承和发扬。比我们年长的,他们是功成名就,且年事已高;比我们年轻的,他们正在忙着成家立业,有的还在追名逐利,心态浮躁,又对传统文化不甚了了,甚至连正体字也不认识了。如果我们这一辈人不去做些传承性工作,中华文化真是有断代的危险了。大家颇有同感,真是有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之感。其实,我们正在踏踏实实地做这项工作。从1997年开始,每年8月,邀请大江南北有志之士,聚集于上海,讨论繁简汉字如何取长补短,从而谋求统一,以早日实现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书同文字”,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而奉献自已的一份力量。正因为我们胸怀中华民族,公而忘私,坚持“民间自发”和“学术研究”两个原则,所以得到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炎黄子孙是一家,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薪尽火传,“书同文”的目标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得以实现,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必将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天终究会到来的。

傍晚时分当我们在“明珠空中列车”站送别戚先生的时候,我们紧握双手,不约而同地说:“两岸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原载台湾中易系统工作室2001年12月出版的《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二辑) 

 

1997年12月,去台湾参加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五洲上海人(图片)

相会在台北(图片)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