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儒家经典的时代观

孟子生平的略述

[日期:2014-10-08]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吳麟 [字体: ]

孟子生平的略述

談到儒家的經典,就必須提起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代鄒國人。鄒國的舊址就在現在山東省鄒縣東南方。他大約是生於西元前372年到西元前289年之間,確實的生日沒有記載。孟子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幼年父親就去世了,全靠他那位賢淑的母親扶養他長大。他母親的賢淑,在中國的社會上,流傳有「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美談。 

 

孟母三遷的故事,是述說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墳地的附近,常常看到一些送喪、埋葬的喪儀,便模彷起辦喪事來了,跟別的小孩一起嬉戲的時候常模仿說:老伴呀!你死了留下我一個人怎麼辦? 孟子的母親看到孟子這個情形便說:唉!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地方,我必須搬家。後來孟母帶著孟子遷居到一個殺豬屠宰場的附近。孟子看到屠宰的情形,就學起殺豬的樣子來了。 孟子的母親看見了又說: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好地方,還是再搬一次家吧!後來他們搬到學堂(當時沒有今天具規模的學校,只是由老師自己招收學生,在自己家裏或是在公用的建築裏教學生,稱作私塾或學堂)的附近,孟子天天看學生讀書,耳濡目染,很自然的就學起學生互相禮讓,認真讀書的模樣。他的母親看見了,很高興的說:這裡是我們永久居住的好地方

 

孟母三遷的故事,是繼孔子《人性本善》的定義之後對《人性可塑性》最早的啟示,也是今天國民養成教育內涵設計的依據。

 
  孟子上學後不久,有一天母親問他:你今天在學校學了些什麼?。孟子回答說;我不知道 孟子答不出來,臉上卻沒有一點羞慚的樣子。母親憤怒的拿起一把剪刀,剪斷了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匹。孟子驚訝的說:娘,為什麼要把這個好好的布給割斷呢?孟母難過地說:一個人如果不肯好好的學習,就跟這割斷的布匹一樣,沒有法子繼續成長,成為一位為有知識,為社會所用的人才了你既然上了學校,卻又不肯好好讀書,有什麼用呢?自從受了母親的教訓,孟子就開始努力的學習,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學者。以上是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求學,學成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遊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國君。當時正是東周的末期,各國陷入戰爭的狀態,或守或攻,諸候各國需要的是懂得權謀,能夠為他們擴張土地,稱霸天下的人,而孟子所宣揚的是儒家以德治國,消除暴力的主張,盼望各國國君用儒家仁義的精神,來治理國家,實行仁政。因此各國的國君都認為他的理論不切實際,紛紛拒絕了他。譬如齊王說:很抱歉,我的國家現在需要的是能夠幫我打勝仗的人。梁惠王也對孟子說:要我實行仁政?這可不是我現在所需要的 孟子去了齊國、梁國,都不能獲得被任用的機會,他失望的想著:唉!在這戰亂不休的時代,要實現我的理想,恐怕是不可能的了。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滕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朝不保夕,對於孟子以德治國的規劃,沒有能力徹底的推行。 到了晚年,孟子只好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收徒講學的工作,後來他的弟子為他寫成了《孟子》七篇,其中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孟子除了繼承孔子講學授徒的事業外,他也繼承了孔子週遊列國宣揚儒道的責任。當他週遊列國的時候,有的國君送給他銀子,他不拿,但有的他卻拿了。同樣都是酬勞,卻有不同接受的做法,這就讓他的弟子們感到很困惑,於是有弟子問孟子,孟子就說明了他接受酬勞的原則。
 

有一次,一位名叫陳臻的弟子,問孟子說:前些日子,您在齊國的時後,他們送給您一百兩銀子,您不肯接受,後來到了宋國,他們送給您一千多兩銀子,您卻接受了。到了薛國,他們也送給您一千多兩銀子,您也接受了。如果不接受齊國饋贈的錢是對的,那麼拿宋國和薛國的錢就不對囉?如果宋國、薛國的錢可以拿,為什麼卻不拿齊國的錢呢?到底怎麼樣對呢?


 孟子聽了,笑著回答:我這樣做,都是對的 。陳臻又問:您有什麼特別的道理嗎?孟子說:在宋國的那一次,我是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旅行。按照一般道理來說,有人出遠門,贈送他旅費,是社會上的一種禮節,並且宋王送錢來時,也特別聲明是旅費,我當然接受了。
  陳臻問:那在薛國呢,是什麼理由? 孟子回答:在薛國的時候,我知道有人想陷害我,薛王也知道這件事,因此特地派人拿錢給我,並且說明,這是讓我添購車馬加強護衛的錢,我當然也沒有理由不接受


     
陳臻又接著問:難道在齊國時,齊王送給您的錢,是沒有理由的嗎?。孟子說:沒錯,在齊國時,我既不出遠門,也沒有人要陷害我,我並不需要任何費用。可是齊王卻無緣無故的要送我一百兩銀子,這不是擺明了要收買我嗎,一個行為端正的人,怎麼可以被別人用金錢收買呢?所以我不能接受 。陳臻聽了之後,點點頭,這明白老師的用心。

 

以上這段孟子週遊列國的故事,說明了,為了宣揚儒道,接受酬勞,是僅僅為了最基本生活的需要。傳道是為了履行濟世救人的責任,不是為了酬勞,這也是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先知們,共同一致的態度。譬如在基督教聖經裏,馬太福音,第七章二十四節,勿慮衣食,寫道;  《你們看那天上飛的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庫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1] 下一页   
【内容导航】
第1页:儒家經典的時代觀
第2页:孔子的時代背景
第3页:孔子的生平
第4页:孔子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啟發
第5页:孔子對漢字媒體化的貢獻
第6页:孟子生平的略述
第7页:儒家經典內含的時代意義
第8页:儒家經典的社會觀
第9页:儒家的治國理念
第10页:儒家思想的延伸;韓非的法德相輔論
第11页: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以及對當今世界文明應有的貢獻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汉字发展的科学观及时代意义

下一篇:汉字在诗词文学创作形式上的灵活性
相关文章       吳麟  孔子  传统文化  儒学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