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第69期(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通讯)

麻将里的宁波文化

[日期:2012-04-05] 来源:彭泽润  作者: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秘书处编 [字体: ]

201111月28日,美国麻将协会举办了第一届北美麻将联赛,伴随着哗啦啦的洗牌声和拗口的“吃、碰、杠、听(tìng)、和(hú)”等麻将术语声,来自北美各界的选手在四方城内一决雌雄。在大洋彼岸的宁波月湖畔,一座不起眼的三进老房门口,挂着“中国麻将博物馆”牌匾。麻将与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深厚渊源,在这里静静讲述。

宁波闻人陈鱼门从小聪明,少年时期编跟随杨启堂先生习英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以功叙内阁中书,加三品衔。因懂英语,陈鱼门接受朝廷派遣,回到宁波做五口通商的相关外交事宜。当时的宁波没有娱乐设施,筹集军费的眼里和太平军在宁波周边城市袭扰的消息,也让他坐立不安。这让住过京城,“广交游、琴酒无虚日”的陈鱼门感到苦闷。这位清瘦的宁波人开始想到利用一种新的娱乐方式,既能娱乐,还能与洋人商界玩到一起。

1846年,在寓居宁波江北岸同兴街期间,陈鱼门开始改造当时流行的纸质碰和马吊牌。他用骨牌替代纸牌,继承碰和牌中的万、索、筒,共108张,易红花为绿发,白花为白板,老千为红中,名“三箭”,各4张,共12张。为增加趣味性,他又增“东、南、西、北”四风,各4张,共16张,由此形成了当时流行的136张一副的麻将牌。

在改良成硬牌麻将后,陈鱼门又制定一系列的麻将和牌规则,并制定“台头”和“番”的概念,设定“中白白”和“东南西北”为台,将“清一色”、“混一色”和“对对和”设成“番”,一次计算麻将和牌的大小。陈鱼门还新创了“杠”、“吃”和用骰子(色子)定位的方法。经过陈鱼门整合改造的麻将,其打法与马吊相比,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风行宁波。

据文献记载,当时陈鱼门与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有公务往来,私下里是十分亲密的麻友,双方常常在宁波老外滩一带打麻将。因夏福礼地位显赫,陈鱼门发明的麻将也成为宁波上流社会和商界的热门娱乐活动。“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一些宁波商贾因沉溺其中,事业荒废,甚至倾家荡产,陈鱼门的这一娱乐发明也被宁波人视为社会危险。为此,宁波民间将陈鱼门成为“屙老爷”,宁波有俗话:“屙老爷,造麻将”。

宁波发达的航海业客观地促进了麻将的传播。

现在麻将在日本的流行程度可能超过了中国。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有3000万麻将爱好者,麻将俱乐部、麻将店达25000家,仅东京就有4500家。此外,日本还有一大批麻将杂志、麻将大赛、麻将博物馆。美国也是麻将的重要传入地。1865年,祖籍安徽的戈鲲化任职英国驻宁波领事馆10年,这位洋务派的官员对麻将情有独钟。晚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是全美第一位中国籍教授,也是麻将的积极推动者。他将麻将传到美国的知识阶层,在哈佛培养了一批牌术精湛的教授,一度成为哈佛的校园轶事。早年胡适留学美国,惊异地发现哈佛大学里有一大批麻将爱好者,顿时觉得不可思议。

在宁波麻将博物馆的大厅内,写着“德和堂”三个字,寓意“有德能和(hú)”。博物馆内,还有一幅三缺一的雕塑铜像,上位坐着长袍马褂的麻将发明人陈鱼门,摸到一把清一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左边一位日本浪人眉头紧锁,似乎浪费掉一把好牌;另一位是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他懊恼地看着自己手中的牌,但仍然保持良好的风度。这一群雕塑充分显示麻将的游戏精髓。另有一空位,可供游人凑手留影。

虽然麻将在全国风行一百多年,已产生几百种打法,但麻将牌中还是保留很多宁波方言和航海文化。

据文献记载,麻将原写作“麻雀”,“麻将”是宁波话“麻雀”的读音。此外,麻将和牌的“和”读作hú,也是宁波方言。

手中牌多于13张或少于13张,称之为“相公”,还有吃错牌、碰错牌,也是“相公”。相公,只有作陪打员的资格,而没有和牌的资格。在宁波老话中,旧时称应试生童曰“考相公”,久不中者为“老相公”。

此外,搓麻将即打麻将之意,为浙东一带用语,如搓绳,就是将琐碎的东西通过双手连接起来。

陈鱼门加入“东南西北”四张牌,寓意帆船时代航海业对风的依赖,七海扬帆皆受风之左右。 “万筒索”也有各自的寓意,“万”字源于万贯财富,对财富的渴望;“筒”则寓意为水桶,航海中淡水稀缺宝贵,水桶为生命象征;“索”源于海船的绳索和渔网。北方称“索”为“条”,“条”指鱼,是渔业的主要产品。取名“麻雀”为吉祥之意,航海中,看到麻雀落船,说明陆地不远,行将到岸。 

(袁据《瞭望东方周刊》黄柯杰文改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内容导航】
第1页:马庆株:纪念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120周年
第2页:王玲玲:“一巷三杰”的语言小道
第3页:《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11年中国出现的十大语文差错
第4页:英国、荷兰的语言政策和语言使用状况
第5页:【逸事5则】(袁钟瑞)
第6页:麻将里的宁波文化
第7页:【征稿】
第8页:附件:常州青果巷三位大师故居(王玲玲提供)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第68期(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通讯)

下一篇:第70期(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通讯)
相关文章       马庆株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