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字形调整应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日期:2010-01-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宁 [字体: ]

□王宁

前段时间,教育部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准备对44个字形进行微调,这引来了社会的广泛议论。直到如今,学界关于字型调整的争论仍没有停息。其实,字形调整已有相当次数了,以往社会反响不大,而这次引发这么大的争论,确实出乎意料。
汉字的楷书成熟大约在东汉、魏晋时代,到现在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简帛、石刻、手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不同的载体、不同的书写工具、个性迥然的书法、因人而异的书写习惯……同一个字留下了太多的字样。到了现代,各种字样都积淀到一个共时的平面上。字形五花八门不利于铅字铸型,统一字形势在必行。
1965年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下简称《印通表》),是我国字形标准化工作的开始。这个字形表按照一定的规则,对6196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形成了我国汉字规范史上的“新字形”。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删去《印通表》的50个字,增加了854个字,“字形标准未作新的调整”,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7000通用字”。
这一次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其实是对20年来大家的意见作了一个回顾,按照原有的规则将“7000通用字”作了一次复查,趁着这次机会“查漏补缺”,进一步把字形标准化的工作向前推进一步,不过是“旧话重提”。
1979—2009年是汉字进入计算机成为最佳信息载体的时代。这个30年,分成两段。第一个15年(1979—1993年)是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汉字规范需要重新强调,另一方面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汉字随着信息革命的成功完全改变了旧有的姿态。在这个15年里,汉字多了一个重要的属性,形、音、义、用之外,还有码。
第二个15年(1994—2009年)给汉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国际化——国际标准汉字的《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 (UCS)》有了扩充集A、B、C、D,已经多到8万字左右。这样庞大的古今兼有、国别各异的楷书字量,在家家户户都已经与电脑分不开的现代社会,能够方便使用吗?我们必须有适应新时代的、适合中国大陆应用的字符集,而在这个字符集的每个码位上,字形的标准化应当有更高的要求。这是信息传播速度和信度的要求,是汉字教育的要求,不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它都是国家富强的必须,更是人民长远利益的体现。
汉字是个人文符号,是千万人书写成就的,从个人习惯经过“自组织”形成社会规则。当它转成工业符号后,要从社会规则归纳出工业标准,既要照顾习惯,又要符合规则,是不能够一次性完成的。从1965年“新字形”产生到1988年扩展至“7000通用字”,经过了23年;1988年以来,字符集屡次扩展,个别的调整一直没有停止过,到今天又是21年了。
这次调整,我们是在尽量理解原有规则基础上改动了明显的、不能不改的个别字样中的个别笔画。能不改的另作规则,保留原样。具体说,字形哪些应当调整、如何调整、调整成什么样子都可以讨论,但如果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任何变动都不会得到群众的同意”,那么在信息时代字形标准化还要不要做?以前的标准化工作做对了没有?
此外,字形调整不可能没有投入,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信息符号要合理化、国际化,为什么不可以有适当的投入呢?每一次调整字形(不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的调整),电脑字库都要在适当的时候升级,这是正常的成本投入,怎么会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用高额成本瞎折腾”呢?
传统的汉字正在寻找现代化的形式,汉字进入计算机以后的合理传承,要靠一代代人继续努力完成。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张日培:汉字的历史选择

下一篇:“汉字规范”事件七大“怪”
相关文章       通用规范汉字表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