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人间万岁万岁万万岁续21

丙、关于汉字的改革-16

[日期:2008-08-21] 来源:  作者:千里 [字体: ]

③、音的变

汉语语音由三个要素组成,除元音(韵)、辅音(声)外,还有声调(调)。汉语音的变化从时间来说,音韵学家把它分为上古期(公元4世纪-晋代以前);中古期(4世纪-北宋以前);近古期(12世纪-清代以前)和现代(18世纪后)四个时期。上古以《诗经》声韵为代表,中古以《切韵》为音系代表,近古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以普通话为代表。从语音的变化看,有以下情况。

a.声调――首先是总声调的变。上古音,有人说古无去声;也有人说,古无入声;但多数人证明;上古和中古期大体是相同的,都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到近古期,以至现代,北方普通话入声消失。这是四声的变。

从四声内部看,中古后有四声再分阴阳的变化;浊上与去声相混(浊上变去);现代的北方音则是平分阴阳,入声变入阴、阳、上、去。所以从现代北方音看,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去”。南方则有的地方保留多声,如客家语六声。广州话九声(入声有上阴入、下阴入、阳入三种)等,声调的变化虽然不多,但它所涉及的字则是广泛的,因为每个字都有声调。

b.韵――总的看几千年来韵的变化是渐趋于简。从中古到近古,汉语的韵母由325个合并到200个左右,减少了三分之一还多,到现代更减到一百四、五十个了。如“居”和“驹”这两个韵母现代都读ǔ,在古代是两个韵母。“间”、“谏”和“件”、“建”现在是一个韵jian,《切韵》分在裥、谏、線、愿、霰五个韵里,其后合为两个韵,再后合为一个韵。另外有些韵也有分化。如“东”韵分篷、东、翁三韵;“真”分真、津二韵。此外介音也有变化,如中古有两个介音IU,现在多个ǔ介音。

c.辅音――主要有甲:浊音清化。中古的浊音如倍,古为浊音( ),后同于辈(b),道( )后同于到(d),尽( )后同于进(z)。原来的浊音后同于清音字了。乙:b类声母。到f声母,古汉语唇音有bp ,没有f音,后来这些音中一部分变为f声母。如古代的“分”字,声母是b,“浮”字声母是 ,后变为f声母。丙:古无jqxzhchsh等声母,这些声母是从其它声母演变而来的。如“俊”,古读ziuen,当时没有j声母,后读jun,是由z演化而来。“枪”中古读ciang,今读qiangqc变来。“昼”古读diou,今读zhouzhd变来。“唱”古读qiang,今读changchq变来。

上述每一种变化,它所涉及的汉字就多了。如古无介母ǔ,那么涉及ǔ介母的字就都合它古代的音不同了。所以尽管上面只有几项变化,涉及的字就多了,几乎是所有汉字古今都有不同。同时差距也不小。如元音的变化,从au,“蒲”上古读(ba),现在读(pu),“图”古读(du),今读(tu),“古”古读(ga),今读gu,古汉语常用的“乌乎”,现在是(wuhu),古是(aha),出入很大。无怪南方的很多方言和普通话地方,说话互相不懂,方言除了地方发展的方音外,也保留了很多古代的音,是双重发展变化的结果。所以汉字,同是一个音符,读音却相差很远,使今天的人读不准字音了。俞音字的“榆、愈”读为yu,但“输”却读shu,“偷”读tou,按《音学五书》输、偷古同俞音。奢、都、者;酷、鵠;野、墅;家、豕古代都是同音。因语音变化,现在不同了。如家,并非室内养猪“豕”原是“ ”公猪的意思,叚音,后变为形声字,实质豕就是叚音,家是从豕得声,是形声字,所以是家。从这些字看,古音和现在音相差甚远,很多字是远古时期造的,因而后世出入很大,是音变的结果。

从字的形、音、义看,形,虽经多次改变,但总有些痕迹,如日、月、牛、羊,相对地说变化较小;意义的变化就较大,但最大的是音。北方人、南方人书可通读,话却不易懂。现代语言较近古期相差只有几百年,如水浒传的语言:“打併、向火、木党义”,如果只是音,大约就很难懂了。可见纯以音为主的文字,不一定是好文字,起码它是短寿的。

④、讹变、误解对字形、字义的扭曲

上述基本上是正常的变化,是汉字为了追求自身的完善和适应客观要求的变。其外在变的过程中不应有的变如讹变、误解也很多。

首先,我们看《说文解字》。《说文》是汉字最古老、也是最早的一部字书。后世接近两千年都以此书为准绳来考知古汉字的形、音、义以及字源的。在中国文字史上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字书。但其中错误是相当多的,近世由于“金文”“甲骨文”的大量出现,经学者们的探索,发现《说文》是有错误的,而且是不少的。如唐兰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字学》中指出:“胖字明明是从肉半声,鉤字从金句声,许氏却要放在“半”部和“句”部,“單”字和“干”古本一字,只是读音tankan的不同,正是声母转读的一个例子,许氏说“从‘ ’从‘ ’,口口亦声”。‘ ’不成字,‘ ’也不是声。“彘”字,古时是象意字,是一支箭(矢)贯在猪腹上,表明是用箭射来的野猪。说文把它错成为从 从二匕;矢声,就成了所谓三形一声的形声字了。”

上面唐兰先生这一段话,是说《说文》中对字形字意的错误。其外在字义的错误也不少。如《说文》解释“会意”字时说“止戈为武”,他引用楚庄王的话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后人提到会意字,都举“武”为例,以为是古人寓教于字的深远意义。千多年来一直奉为造会意字的典范。近世金甲文的出现,人们才知道,所谓止,原是示动符( ),是表示动作的,并非止。动戈(操起武器)当然是武,很简单也很明确易懂,被这位字学大师搞的,以 为止,正好180度大转向,而千百年来人们从未为怪,反誉为典范,类似如此错误,人们不觉,其它又当如何?可见许氏的错误也是不少的。

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说文》尚且如此,其它书类的错误就可想而知了。但许氏在他的《说文解字》序中却说:“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燿于世。”可见他还正是为了校诡正乱而做的。同时后人也都承认,没有《说文》,后世难于理解古籍,这也是事实。上、下几千年,何况中间多次变动,错讹是在所难免的。

列国离殷商较近,了解殷商时代情况也应确切些。但康殷在他的《古文字学新论》中说,孔丘把古字念错了“苟日新,日日新”不对,是“兄日辛,且日辛”从这件事看,古圣贤念错字的事,也不是绝对没有的。

“郭”字“ ”,象城坦两侧相对的外城形《说文》讹作“ ”,故后作郭(阝是后加的)。“桑”,古为“”,甲骨文为“ ”,《说文》讹为桑,枝叶变成了三只手。“伐”为“”,以戈斩人,《说文》讹为“”,戈离开人首,失其斩意。“须”“ ”,象人颔下有鬚,篆讹裂作“”,胡子离开了嘴巴。御、馭,“”执杵椎埋人为祭,后者执鞭策马“”,二者同音,许氏误以御为馭,二者互换。

除上述外,后世无原则乱造的字也不少,如凤凰的“凰”,凤原是象形字,为了更易为人识,加个凡声,以区别于其它鸟类,变成含声象形字。凤凰原写为凤皇,也有人写为“ ”,但不知什么时候,又写为凰了。大约人们觉得合理,于是长期以来变为凤凰了,凤原是凡声,就有些出格,凡是声符,不应盖在鸟身上,同时也少一横,使人不知其所以。凰就更无道理了,几既非形(鸟),也不是声(皇才是声),算什么?模糊,许多人写作糢糊,糊是浆糊的意思,从米。模一般作楷模解,有时音作mu,“模子”也是模型的意思,变为糢,从何说起?大约也和凤凰一样?糢字成了畸型了。

上面的例子举不胜举,不要说古代的讹变,后人们的乱写,就仅以隶变来说,其涉及的面就宽的很,字的原意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是不知来源的一些符号,老汉字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有人说,通过解释也容易学,上面这些字怎么解释?况且汉字90%以上是形声字,声的部分只是标音而已,如何解释?保留的结果,是像清末以来人们想遗弃它,是尊重老汉字吗?




阅读:
录入:赓文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人间万岁万岁万万岁续20

下一篇:人间万岁万岁万万岁续22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