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同文研究第11辑 的搜索结果
 *关于简化字整理的几个问题     (2016-04-16)
可见,允许手写体与印刷体的书写差异,反而统一了字形,不允许其差异,反而造成字形的不统一。这就是汉字规范性问题的辩证法。把汉字的手写体与印刷体区分开来,这真是一桩利国利民两全其美的大好事,我希望能获得有关部门的重视,制订一套与正体并行的规范手写体出来。
 *分析几组“一对多简繁字”     (2016-04-13)

真善美与假丑恶渭泾分明,什么最丑呢?舞台上小丑真难看、滑稽,这种丑引人发笑,丑则美矣!观赏石中以丑品石,丑到极处是美,因为石头丑则常看常新,常有新意,可以得到新的乐趣,新的体会。

 *关于繁体简体字整合之我见     (2016-04-08)

汉字的发展,具有几个特点,它从具象逐渐趋于抽象,也就是从最早先的象形文字逐渐演绎出数以万计的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字,从而也使我们的文字走向规范化、线条化,以及简单化。特别是文字的简化,并非现在开始才重视、才进行的,我们现在所谓的“繁体字”,可能就是更以前一些时候的简化字,这种例子几乎俯拾皆是。如“并”字,它的繁体字写作“並”,其实“并”也是简化字,它之前的写法是“竝”,像二人并立的形状。后来才隶变作“並”的。又如“斗”,斗争的“斗”,繁写作“鬥”。但这个字最早的写法本就是这样的,只是后来又曾经简化为“鬬”,这样,“鬥”似又成了“鬬”的简化字了。

 *“噁”形诸口 “恶”由心生     (2016-04-08)

亚洲的“亚”,繁写为“亞。”甲文作,金文作。这样的字形,含义是什么,众说不一。许慎认为这些写法均“象人局背之形”,也就是说许慎把“亚”的古写象作一个人佝偻着的样子,因而就把它训作“醜”解。不管许氏的这种理解是否合理,是否正确,但后人似乎都认同了他的这一观点了。何以为证?且看“恶”字。

 *“淀”“澱”析     (2016-04-07)
选入中学课文的《荷花淀》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名作,这篇散文写得水美,景美,人美,情美。因为“淀”是“澱”的简化字,那么篇名《荷花淀》能否写成《荷花澱》。答曰:不能。为什么?因为“淀”与“澱”原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字。
 *声自击鼓起,非因寒冬来     (2016-04-07)

唐朝时,有一种鼓,叫鼕鼕鼓。《唐书·马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马周上书)“请置六街鼓,号为鼕鼕鼓。”《灵异小录》中说得更详细:“马周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行李,备窃盗,时人遂呼为鼕鼕鼓。”由此可知,“鼕鼕鼓”在唐时就有了。而且还可推断,之所以叫这种鼓为“鼕鼕鼓”,盖与击鼓时发出的“鼕鼕”之声有关。这犹如昔年有轨电车开动时会发出“铛铛”之声,因而就被不少沪人称作“铛铛车”一样。

 *说说“黨”的简化为“党”     (2016-04-06)
 “黨的繁写;的简写。作为简写的,妇孺皆知,而对繁写的,许多人、特别是许多年青人可能已经十分陌生。
 *田地哪有噹噹声     (2016-04-06)

戏剧开场,锣声噹噹,但现在,锣声噹噹的“噹”已不见诸书报杂志了,它已被简化为“当”。这样的简化,逻辑是否严密,又是否符合造字的“六书”原则?答案应是否定的。

 *“鬥”与“斗”,风马牛     (2016-04-06)

汉字中有许多多音字。所谓多音字就是一个固定的字形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汉字。据统计1000个最常用汉字中,多音字多达170个。以前造成多音字的原因大抵有五,一是“读破”(即“四声别义”)所造成。即为了记录新产生的词语,不再另造字形,而是在已有字形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读音来表达不同的字义;二是“假借通用”造成;三是古今音变造成;四是方言与普通话音共存造成;五是文白异读造成。

 *“一出戏”不等于“一齣戏”     (2016-04-06)

戏剧术语中常有一出戏、两出戏之说,在汉字简化以前则说“一齣戏”、“两齣戏”。“齣”是否应简化为“出”,值得商榷。要辨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这两个字出现的先后来加以分析。

 *“丑”未必”醜”     (2016-01-04)
戏曲舞台上有一种角色叫丑角,俗称小丑或小花脸。丑角可分文丑和武丑两种,但不管文或武,所有丑角都须鼻敷白粉,嘴角唇边则大抵垂着几绺鼠须,不挂髯口的丑角也有,但只是少数,如剧中的太监之类。小丑在一台戏中常常会插科打诨,多有滑稽的表演,让人觉得可爱、可笑、可乐。从角色的身份说,小丑中有很多好人,如《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三打祝家庄》中的时迁等,但也不乏坏人,或颟顸可笑的人,如京剧《林冲》中的陆谦,《群英会》中的蒋干等;从艺术角度,丑角不醜,反有其独特的美感。戏剧中若少了丑角,定是失色不少。
 *对几个“一对多”简化字的辨析     (2016-01-04)
这些“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简化字”中的若干简化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因此必须再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规范。这里仅对96组“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简化字”中第45组到52组共8组一简对多繁的简化字作些辨析,提出我们进一步规范的意见,以期引起国家语言文字改革部门的重视,也供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参考。
 *汉字书同文与一简对多繁     (2015-12-11)
在研讨汉字书同文时候遇到一个要不要先把96组多繁并一简形成的一简对多繁调整为一简对一繁和如何调整的问题。有的学者主张在汉字书同文前先把96组一简对多繁调整为一简对一繁以避免简繁转换发生错误,有的学者认为简繁转换发生错误不一定是因为一简对多繁,而是语文功底问题,不主张调整。
 *简繁汉字的不对等关系应当调整     (2015-12-10)
2013年6月,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众多文字专家历经十余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简称《规范字表》)由国务院正式发布了。这是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简称《语文法》),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文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是关系国家经济、教育、文化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学术科研成果。《规范字表》的公布施行对贯彻实施《语文法》,促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构建现代化和谐语文环境的重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当年的“汉字简化”也应该在今天的改革之列     (2015-12-07)
在全国的两会上,代表与委员呼吁“复繁”之声连年不断。在2009年的全国政协会上,政协委员潘庆林先生提了一个有关“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他列出三大理由,建议全国用十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引发了民众的热议,网络论坛上更是十分热闹。上海<<新民晚报>>就在3月5日和6日两天发表了许多读者的评论,编辑在按语中写道:近年来,国内建议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不绝于耳,有学者曾建议用50年时间全面恢复繁体字。评论中有人说,潘庆林先生有关“恢复繁体字”的提案是孤掌难鸣。事实果真如此吗?不!据笔者所知,最近几年光在全国政协、人大会上,有关汉字繁简问题和呼吁台湾海峡两岸繁简汉字书同文的提案,几乎是年年不断,由此而引发的海内外民众的热议,更是此起彼伏!可见,有关汉字繁简问题和台湾海峡两岸繁简汉字书同文的问题是有着十分广泛的民意基础的,是越来越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是不能再对此置若罔闻了,现在是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认真讨论并加以解决的时候了!
 *剖析“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简化字”在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2015-12-06)
国家语委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里有96个“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简化字。这类简化字在社会上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多年来,笔者比较注意此类问题,现例举在此,期待有关部门作些调整。
 *研究、调整96个“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简化字”课题组实施计划     (2015-12-05)
这提供了我们研究实现汉字书同文方案的一个切入点;全面调整好96个“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简化字”,即恢复其被废除使用的部分繁体字的正体字地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中国大陆的汉字使用混乱现象。这也是一个突破口,对于推动书同文进程可能是一个里程碑。
 *汉字书同文研究(第11辑)前言     (2015-11-29)
我们今天研究如何调整或建议恢复其中一部分被停止使用的繁体字,就是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精神的积极回应。在此,我们辑录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整理成这本论文集,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同时,继续吸取广大专家学者的建言和研究成果,以供“国家有关部门在适当时候进行必要的调整”时作参考。
 *汉字书同文研究(第11辑)目录     (2015-11-28)
汉字书同文研究 (探讨“一简对多繁”专集) (第十一辑)
首页 | 前页 | 后页 | 尾页分页 1/1  [1]  
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