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然 的搜索结果
 *等韵图中的入声字与张麟之的错误认知     (2013-06-25)
本文通过分析入声字的韵类归属以及其在等韵图上的特殊编排,指出人们对等韵图和入声字的曲解,说明入声就是一种短促的声调,本无更多的内涵和玄机。只是由于人们对等韵图上借入声的不理解,对指认无入声韵摄发生了是非颠倒的错误,而又不以为错,并千方百计附会这种错误,才导致了对入声现象研究的离谱。
 *部首“爫”与古文“蕾”字分析     (2013-06-07)
本文是笔者《古韵研究》一书九篇论文中的最后一篇。是对该书研究结论真理性的验证,也是对笔者研究方法具体应用的示范。全文通过对部首“爫”在汉字构成中表音、表义作用的分析,断定其字音、字义皆同“蕾”。并指出其有两个原形“”和“”,且两个原形在传写中因字形相近而被误为“不、木、米”等。图片字符太多,费力编辑在我的百度空间,与世人讨论。
 *韵书、字书序言组文     (2013-06-04)
研究音韵,在网上发现《洪武正韵》、朱彝尊重刊古本《广韵》与张麟之重刊《韵镜》等书原本。书中所载,有宋濂《洪武正韵》序、陆法言《切韵》序、长孙讷言笺注《切韵》序、孙愐《唐韵》序(再版)、潘耒张氏重刊古本《广韵》序、朱彝尊重刊古本《广韵》序、张麟之重刊《字母括要图》附言、张麟之重刊《韵镜》序等文。笔者按照古版书图片页面所载内容,另加《御制康熙字典序》,逐字输入电脑,并分章断句,酌加标点,编成此word文件,名之为《韵书、字书序言组文》,以与语言文字爱好者分享。
 *篆文解读组文     (2013-05-05)
笔者编了一本书,名曰《三百千篆文字帖》,尚未出版。把编书过程中解读篆文的一些感悟,写成几篇短文,合在一起,登在这里,恭请读者批评指正。
 *解字新篇 为“朮、术”反正     (2013-05-04)
本文通过分析“朮”和“术”这两个字形的构成原理,说明“朮”字是以“卜”表字义,以“十”表声母,以“兀”表韵母,用“卜、十、兀”三部分合并而成的复合汉字。既能准确表音,又能准确表义,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汉字,应当作为技术的“术”本字。而“术”字是在特定方言语音环境中,由“丌、卜”二字合并而成的合音字,只能表音,不能表义,因而,只能用作中草药白术的“术”。
 *现代汉语拼音中的j、q、x     (2013-05-04)
本文详细论述了现代汉语拼音中的j、q、x的两个来源,说明这三个声母属于含介声母,是古代语音中的g、k、h与z、c、s同介音i相结合所形成的gi、ki、hi与zi、ci、si两种情况的中和。并指出三个声母在现实语音中的混乱,探讨了区分两个来源、识别尖音与团音的方法。
 *唐诗中的i—u混读方音特征     (2013-04-30)
本文以《全唐诗》作为主要研究资料,以“入”字作韵脚的诗文作为研究的起点,以确认混读方言特征的存在为突破口,全面分析“入”字及与“入”字同作韵脚的字的多个读音,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仅就韵母的方言音变而言,在古代“入”字就至少有rù、rì、ruò三个不同的读音,从而明白一字多音的历史事实,领略汉语方言的复杂。
 *方音取韵与《诗经》的方言色彩     (2013-04-16)
此文是王义然先生《古韵研究》一书的九篇论文之一。全文通过《诗经》中表现出来的方言特征与从形声字中归纳出来的二十个韵母方音序列的比较,展现二者的高度一致性,说明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方音构字、方音训字、方音用字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方言是汉语语音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用唐宋诗文韵脚证明“江、宕”同摄     (2013-04-14)
本文用唐宋诗人的用韵情况,证明《韵镜》十六韵摄划分中的“江”摄和“宕”摄本属同一个韵摄。这种划分存在严重重叠,搞乱了韵摄概念。
 *用古代诗词韵脚证明“梗、曾、通”同摄     (2013-04-10)
这是笔者用诗词韵脚证明十六韵摄划分历史错误系列论文的最后一篇文章。至此,《韵镜》韵摄划分中的“臻、深”重叠、“山、咸”重叠、“江、宕”重叠、“梗、曾、通”重叠等,已全部得到证明。如有错误,恭请读者指正。
 *《全唐诗》中的宝塔诗     (2013-03-25)
笔者在编辑整理《全唐诗》过程中发现,唐诗中共有十八首属于宝塔诗。但原文编辑格式体现不出宝塔形。故将其编辑呈现出宝塔形,全部收在文中,供诗词爱好者鉴赏。<王义然>
 *用古代诗词韵脚证明“臻、深”同摄     (2012-12-24)
本文根据古代诗词韵脚中存在的通押递推关系,证明《韵镜》十六韵摄划分中的“臻”摄和“深”摄,本属同一个韵摄。从而,这把《韵镜》十六韵摄划分的历史错误晾晒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惯于形象思维的读者能够真真切切地看清这种错误。以此文作为《介音论》的补充.
 *《介音论》下     (2012-10-11)
撰写此文,用心良苦。殷切希望国学中的汉语音韵学能够早日变成一门贯今古而通四方的学问,变成一个反映汉语语音实际的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变成一套在汉语语音问题上能够唯它是问的知识大全,变成一门能够为国人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真正的科学。 本文以研究介音为起点,贯穿汉语语音发展全程,直透音韵学核心。
 *《介音论》上     (2012-10-11)
介音的两重属性和三个用途,使汉字读音有了三拼音节,有了无介和含介之分,有了含此介与含彼介之别,有了后来被国人称之为“开、齐、合、撮”的四类划分。所以,介音牵连着音韵学研究的诸多问题,是澄清传统音韵学领域许多是非得失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介音的属性和功能,全面分析介音在汉语语音构成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望能引起学界注意。
 *解读篆文 参悟“邊”字由来     (2012-05-19)
本文通过发现和解释篆文字形“ ”,说明其右边偏旁“ ”就是古代“邊”本字,这个字用“白”字表声母,用“天”字表韵母,用“囗”字表字义,是一个完美的复合汉字。
 *读《赤壁怀古》 析大家乡音     (2012-04-26)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大家苏轼。苏轼曾任密州太守。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这位大家在任期间,修建超然台,写下《超然台记》,并留下一篇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一首《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笔者籍贯诸城市,对苏轼的作品情有独钟。
 *关于“烟”和“煙”的字形分析     (2012-04-26)
按照国家制定的汉字标准,“烟”字是通行的简体标准汉字,而“煙”字则是与之相对应的繁体字。在电脑文字处理系统中,“烟”与“煙”可以双向对称地进行繁体与简体的转换。笔者认为,在人们心目中“烟”与“煙”的这种对应关系,其实是不对的。
 *反切歌     (2012-04-26)
王义然曾写过一篇《反切论》,较详细地论述了与反切注音有关的问题。现在又写了这篇《反切歌》,目的是进一步点明《反切论》的基本论点。因为诗歌押韵便于学习记忆,所以,就用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来说明被人们称为绝学的反切。
 *反切论     (2011-11-03)
反切是我国古代注音方法之一。历史上的汉字注音方法有直音、读若、譬况、扭四声、反切等方法。其中,反切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最重要的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始于东汉,盛行于唐宋,是各类字书注音方法的主体,直至1918年注音字母(今改称注音符号)产生,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首页 | 前页 | 后页 | 尾页分页 1/1  [1]  
新闻搜索: